来源:硅星人 Pro
继微软、谷歌、Meta 公布业绩后,今天凌晨,所有目光聚集到英伟达的 2024 财年第四季度财报上。
市场的期待程度超高,一是因为上周英伟达市值一度冲破 1.8 万亿美元,超越亚马逊谷歌,成为仅次于微软和苹果的美股市值第三大企业。二是处在 AI 风暴核心的英伟达已成为纳斯达克科技股的强劲引领,被高盛称为 “地球上最重要的股票”,摩根士丹利也认为这份财报会成为左右美股走势的波动性事件。
比起微软、谷歌这些需要时间验证 AI 技术带来实际收益的公司,英伟达的业绩能更直观反映如今生成式工智能赛场的竞争势头,投资者们甚至没留下任何容错余地,等待这份 “必须” 大超预期的成绩单。
而黄教主也果然不负众望,在当日美股盘后第 N 次报告了 “井喷” 式业务增长,各项关键数据又双叒叕创纪录了。
英伟达业绩开花:只是太强
英伟达 Q4 的总营收达到 221 亿美元,远高于 206 亿美元华尔街预期,比上季度增长 22%,同比增长 265%。净利润 122.9 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 14.1 亿美元相比飙升 769%。调整后每股收益 5.15 美元,高于 LSEG 预测的 4.64 美元。
整个 2024 财年收入增长 126%,达到历史性的 609 亿美元,全年净利润 297 亿美元。

英伟达股价在过去一年增长 252%,今年迄今已上涨 50%,凭借一己之力贡献了纳斯达克 100 指数三分之一的涨幅。
尽管昨天许多金融机构提示出现仓位警告信号,引发公司股价大跳水,今天 Q4 财报一出美股盘后还是大涨 7%,告诉你没有最高,只有更高。

网友们也从这样:

变成了这样:

St. James’s Place 首席投资官 Justin Onuekwusi 把英伟达业绩比作全球周期的晴雨表,感叹 “股票市场已经集中到了一家公司就可能产生宏观效应的程度” 。
而对于身处这场人工智能革命的每个人来说,此次英伟达超预期的业绩表现更像是对 AI 技术持续发展的鼓舞和提振 —— 最强的芯片依旧供不应求,更多公司在前进,蓬勃的市场迫切需要更多燃料。
数据中心再破纪录
英伟达 CEO 黄仁勋表示,加速计算和生成式人工智能已经达到引爆点。
四季度公司收入冠军数据中心将 184 亿美元揽入怀中,比上一季度增长 27%,同比翻超 4 倍。部门全年收入提升 217%,达到破纪录的 475 亿美元。
据外媒称,作为大语言模型训练的黄金标准,英伟达在全球人工智能芯片市场的总份额预计最高已达 90%,意味着竞争对手需要数年的时间才能追赶。仅 Meta 一家就称今年年底前会购入 35 万张 H100,暗示将向英伟达芯片狂砸近 90 亿美元巨额投资 —— 公司每产生一美元的芯片销售额,就能挤出更多的利润。
在财报发布前,英伟达还向外界递出三个 “胡萝卜”:
其中最新鲜的就是昨天夜间宣布与谷歌合作推出的大语言模型 Gemma。它基于与 Gemini 相同的技术构建,完全公开可商用。Gemma 在英伟达的数据中心和 RTX AI PC 平台上进行了优化,在多项基准测试上都超越了 Llama2、Mistral 7b 等主流开放模型。被视为 Google 在英伟达加持下加入开源战局的关键动作。

上周,英伟达也迈出 “自家版本 ChatGPT” 的第一步:面向 GeForce RTX 30 系列和 40 系列显卡用户推出本地部署的定制 AI 聊天机器人 Chat With RTX ,让用户可以在全程无联网的情况下与英伟达显卡聊天。
Chat With RTX 支持包括文本、pdf、doc 和 .xml 在内的多种文件格式,利用 RTX GPU 上的 Nvidia Tensor core 来加快查询速度。用户可以轻松地将桌面端上的资料当成数据集,连接到 Mistral 或 Llama 2 等开源大型语言模型,获取带有上下文的答案。
虽然 Chat with RTX 还是一个初代产品,暂时不适合于生产,实测中也被诟病得不轻,但如同 Sam Altman 计划带领 OpenAI 进军 7 万亿芯片产业一样,黄教主领导英伟达开辟本地 AI 战场,将官方硬件资源和 AI 调用一键打包,是实力宣誓,也昭示着公司又多了一条新的赚钱路径。
另外,英伟达昨天也重磅宣告了五年来首次回归线下,即将于 3 月 18 日召开的 GTC 2024 大会。这个为期 4 天,被英伟达自称为「The #1 AI Conference for Developers」的开发者大会包含 900 多场演讲和 20 多场技术讲座,黄仁勋将在主题演讲上发布公司重要技术进展。
知情人士称他可能会释出更多有关 B100 的新细节。作为英伟达拟推出的下一代 AI 芯片,B100 的推理速度据称要比 H100 快 3 倍。分析师认为 B100 的定价将比 H100 至少高出 10%-30%,需求可能会持续到至少 2025 年中后期。
另一个吊人胃口的新闻是由黄教主亲自主持的小组环节,大模型开山巨作「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论文的全部八位作者将悉数到场,深入讨论生成式 AI。这个阵容可谓极度吸睛了,英伟达真的会玩。
英伟达还能立于不败多久
不过,关于英伟达面临挑战的状况也是老生常谈了。除了老对手 AMD,Meta、亚马逊、Alphabet 都在开发自己的 AI 芯片,并且 OpenAI 建造半导体帝国的劲头势不可挡。同时,试图弯道超车撼动英伟达芯片王座的公司也不在少数。
例如最近刚刷爆网络的 Groq LPU,这家公司更是 “喊话” 英伟达,称在执行大模型推理任务中 LPU 可以取代 GPU,速度提升约 20 倍。
不过一个现实情况是,不论是巨头们的自研芯片还是 Groq 都更加专业化,目的性更为明确,或是需要 “特调” 才能使用,而英伟达的芯片则更加通用,短期内仍稳稳维持自家的技术护城河。
对于英伟达,在股票交易市场,股民们一边感叹现在已经高攀不起,一边在追悔中又迎来更高的股价。方舟投资 CEO “木头姐” Cathie Wood 最近减持了约 450 万美元的英伟达股票,认为市场对它的期待值过高,英伟达可能无法满足,且随着竞争加剧以及库存调整,英伟达将面临更多挑战。各大投资机构一再提醒没有一直赚钱的股票,要警惕泡沫。
有意思的是,这与当下人们对生成式 AI 的态度微妙地一致。似乎总是觉得已经到达了想象的临界,或是其实并没有那么强大,但很快,又有超越想象的技术问世,攻破心理防线。在 AI 时代,任何事物都经历着探索边界的过程。
英伟达在人工智能上的引领并非一朝一夕。马斯克昨天在 X 发文,追忆 2016 年黄仁勋将英伟达历时 5 年打造的世界上第一个 AI 超级计算机 DGX-1 捐赠给当时的 OpenAI,彼时 ChatGPT 还没有诞生。

而细心的网友也感叹着,“伊利亚当时还有头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