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燃(shenrancaijing)原创
作者 | 王璐
编辑 | 李秋涵
6 月 1 日,B 站发布了 2023 年一季度财报,总营收 50.7 亿人民币,较 2022 年同期微涨 0.3%,经调整净亏损 10 亿,同比收窄 38%,主要得益于成本和营销费用的降低。四大业务中,广告收入维持增长势头,同比增长 22%,增值服务同比增长 5%;游戏和电商则出现明显下滑,收入同比分别降低 17% 和 15%。
而今年外界尤其关注的与 UP 主有关的数据,则让人有点难以捉摸。单纯从财报数据来看,分给 UP 主的钱在变少,2023 年 Q1,收入分成成本为 20 亿,较 2022 年同期减少 8%。
但在 UP 主数量变化上,这次 B 站改变了汇报口径,没有像往常一样披露月均活跃 UP 主数量,只表示日均活跃 UP 主数量同比增长了 42%,但没有披露日均活跃 UP 主的数量。
今年以来,与 UP 主有关的话题持续火热。3 月,B 站因为几位大 UP 主和中腰部 UP 主的断更,喜提热搜 “停更潮”,近期 “2022 年 B 站 91 亿养不活 UP 主” 的热搜又突然出现,评论区写满了不少 UP 主、用户对 B 站的不满。
一位 B 站员工略带无奈的向深燃表示,这两次热搜他们都不知道是如何火起来的,似乎 “B 站与 UP 主的关系成了流量密码”。在此次财报电话会议上,B 站董事长陈睿也对 “停更潮” 作出回应,称文章结论有误导性。
从 ACG(动画、漫画、游戏)起家的文化社区,B 站经过短短几年,已经扩张成了一家综合视频平台,可在成长的过程中,具有强壁垒的 UP 主资源,成了它此刻甜蜜的烦恼。
为了留住 UP 主,稳住原有社区氛围,B 站想了不少办法。比如构建连接 UP 主与广告主的花火平台,让 UP 主尝试直播带货,在评论区挂蓝链......今年更是动作频出,3 月放出修改前台播放量的消息,近期开始内测 “充电计划”(一种类似于付费看视频的模式),用户开通包月充电服务才能观看 UP 主的专属视频。
一系列的操作,还是没能平息争议。B 站在向 “钱” 和增长看齐,给市场一个交代时,UP 主也在向 B 站讨一个交代。

B 站和 UP 主,今年怎么了?
这一季度披露的与 UP 主有关的数据,似乎在间接回应今年出现过的争议。
数据显示,B 站日均活跃 UP 主同比增长 42%,月均投稿量达 2250 万,同比增长 79%。披露数据的维度变了,想传递出 “UP 主很活跃,投稿也多” 的信息。
至于热议的 UP 主的整体收益变少,的确有财务数据佐证,Q1 收入分成成本 20 亿,同比下降了 8%,不过财报也提到,Q1 超 150 万 UP 主在 B 站获得收入,同比增长 50%,其中,通过创作激励计划之外的渠道获得收入的创作者数量,同比增长超 55%。翻译过来的意思是,收入分成成本是下降了,但在 B 站赚到钱的 UP 主也不少,通过其他渠道赚钱的 UP 主多了。
在财报电话会议上,陈睿特地回应了 “停更潮” 事件,表示这个结论是一个误导,强调 “创作激励对于主流 UP 主群体的收入,是没有什么影响的”。
不过 UP 主数据统计口径的变化,又让这样的 “回应” 少了些力度。
此前的数据,月均活跃 UP 主数量已经有增长停滞的趋势。2022 年 Q1,UP 主数量达到了近几年的峰值 380 万,Q2 下滑到了 360 万,Q3、Q4 回升到 380 万。Q2 不稳定的 UP 主数量或与 B 站多次调整 UP 主分成激励规则有关,不少 UP 主,特别是处于中腰部、尾部的 UP 主表示,2022 年 3 月左右,他们的创作激励收益明显降低,自己也降低了更新频率。
一位互联网行业资深运营解释,月均活跃数量,更能说明拉新情况,日均活跃数量更能说明粘性的变化。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被问及 B 站用户日活环比增长、月活环比减少的现象时,陈睿解释,“现在对用户增长的策略是更看重质量”。有业内人士分析,不排除 UP 主月均活跃量增长到顶,平台开始转向更重质量的运营。
但可以肯定的是,今年 UP 主与 B 站的关系,比往年更为微妙,这是为什么?
这得先从 B 站和 UP 主的关系说起。除了少部分头部签约 UP 主,大部分 UP 主和平台实际上不属于从属关系。这种 “自由” 各有利弊,一方面能保证创作者的自由度,另一方面,也让两者的关系不够稳定。

不止一位 B 站前员工对深燃表示,他们能感受到,B 站很难调动 UP 主。“没有办法强制要求 UP 主固定产出频率,无论是 UP 主停更,还是跳到其他平台,都很正常。” 接近 B 站的行业人士小巴表示,内部一直都很清楚这一问题,所以对此也不强求。
类似的心理,也出现在 UP 主端。腰部 UP 主团队策划人员刀刀告诉深燃,他们和 B 站的对接主要涉及两方面,运营和商业化。对接的 B 站员工,更像是扮演 “客服” 的角色,“工作人员很热情,晚上有问题也会认真回复”,至于资源和支持力度,她的感受是 “一般”,“没有大家一起整活的概念。” 不过她也表示理解,毕竟 B 站对 UP 主没有 KPI 要求。
这种不够稳定的关系,甚至也出现在头部 UP 主身上。UP 主 A 路人就曾公开表示,自己的经纪人(对接人)被换了至少 10 个,很多经纪人不熟悉自己要带的 UP 主,甚至不少是应届毕业生。
做中视频不是件轻松的活儿,驱使 UP 主们持续创作,要么为了爱,要么为了钱。这样松散的关系里,在社区氛围好的时候,有愿意为爱发电的人,但氛围变了,平台的运营能力又没有跟上时,问题就容易暴露出来。现在,“为爱发电” 也变得越来越难。
综合多位不同量级 UP 主的发言,除了商业化上的问题,和用户一样,他们吐槽的也是社区氛围,认为 B 站变味了。
萌儿是一位 2018 年就入驻 B 站的二次元 UP 主,她提到自己做的视频已经被短视频挤压。“打开 B 站首页,大量广告和明星内容、短视频,二次元内容被砍掉了很多。”
B 站的改变让一位做了 5 年的 UP 主也很难接受,他表示,“以前 B 站说对我好,我能列出条件和原因,所有参加的活动能得到的奖励很实际,比如激励金、大会员、连续发稿可以得到多少收益。现在 B 站说对我好,我却不知道好在哪里,参加的活动、任务更多,但实际得到的东西很少,或者都看不见摸不着。”
一系列争议之所以会集中爆发在今年,一位接近 B 站的人士解释,“如今内容创作者在运营、收益等方面都遇到问题,相较于其他平台,B 站上又多为原生 UP 主,背后没有 MCN 的专业支持,他们更依赖平台处理问题,可此刻 B 站能做的也很有限,UP 主情绪一下就爆发了。”

为爱发电,还是败给了 ROI?
无论是社区氛围,还是运营上的问题,矛盾的根源还是,一些 UP 主觉得越来越难赚钱了。
一般来说,UP 主变现渠道分为激励分成、商单、直播、充电计划四种。这其中,B 站 Q1 月均活跃主播数有所增长,不过不止一位 UP 主表示,他们不愿意直播,觉得会影响自己的创作,B 站员工也透露,很多 UP 主反感直播。而充电计划相当于靠用户打赏,带来的收益也不多,较具有普适性的只有激励分成和商单两种。
财报显示,B 站在 2022 年给 UP 主的分成达到 91 亿,同比增长 18%。但 UP 主数量也在增长,2022 年 B 站平均月活跃 UP 主约 370 万,粗略算下来,平均单个 UP 主分到的钱为 2459.4 元,而 2021 年 UP 主分成为 77 亿,月均活跃 UP 主是 270 万,平均单个 UP 主分到的钱为 2851.9 元。
随着社区变大,UP 主数量变多,单靠 B 站掏钱,UP 主靠激励分成过活,也不现实。一定程度上,四种变现方式里,商单才是 UP 主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围绕商单,B 站没少下功夫。2020 年就上线了花火平台,链接广告主和 UP 主,试图提高 UP 主的商单成交量。
前 B 站员工明明的主要工作是帮助 UP 主在 B 站盈利,让 UP 主有动力持续在 B 站创作下去。他解释,对于 B 站来说,“花火平台也属于为爱发电,既不抽成 UP 主,也不抽成广告主,全网能做到不赚中间成本的,估计也就这一个大平台”。这两年,花火平台不断完善,从最开始还需要用户线下充值(即客户需要去线下银行汇款到指定账户,平台核查资金到账后,再把金额充值到对应客户账户),到支持线上自主充值、开票等。
不过目前看来,花火平台效果有限。UP 主萌儿向深燃表示,从她的经历来看,基本上商单都是靠品牌和 UP 主先建立联系后,再走花火,主动通过花火找过来的客户很少。
小巴解释,一些 UP 主和用户比较抗拒广告,而广告主也觉得相对其他平台,在 ROI 上 B 站的投放效果一般,所以投 B 站他们一般会选择纯品宣向。为了强调自身优势,B 站一直按照 “播粉比” 向广告主解释视频效果。所谓 “播粉比”,指当一位 UP 主有 1 万粉丝,但他的视频播放量是 2 万,那么 “播粉比” 就是 2,除了 1 万粉丝看到了,还有额外的 1 万人也看到了。

但他表示,并不是每个客户都认可这样的算法,“还是要看转化、看 ROI,希望买一条视频,能给网店带来销量提升。” 不止一位客户这样告诉小巴。
小巴感叹,B 站商业化起步晚,自身社区生态又让它更难走。2021 年,UP 主的商业化形式多为一条单一的商单视频,无法追踪后续的转化数据,而同期其他平台已经支持跳转第三方电商平台,有转化数据可查,甚至在慢慢建立自己的闭环电商。相比之下,B 站显然慢了很多。
这两年受行业大环境的影响,品牌也缩减了营销投入。一位从事品牌营销的人士表示,虽然 B 站和小红书、抖音这些平台,他们会尽量兼顾,但投入侧重会不一样,B 站流量很贵,投出去相同的钱,在其他平台能够找到性价比更高的达人,而且其他平台能直观看到转化量,因此他们今年降低了在 B 站上的投入。
金字塔效应也变得非常明显。在买方市场,广告主会更青睐头部,也就是百大 UP 主,明明透露,有些头部 UP 主商单多到接不过来,但大部分小粉丝量级的宝藏 UP 主,难以被挖掘。

“迷茫” 的 B 站,两年两次部门变动
UP 主商业化难做是真,不知道怎么做也是真。不止一位前 B 站员工提到了 “迷茫” 这个词。
“每个季度统计营收,每次例会都会提到离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小巴表示,UP 主商业化这块业务,一直都没让 B 站的领导层满意。
UP 主一直是 B 站最为重视的 “资产”,据明明描述,在主站业务板块里,除游戏自研和电竞部门,其他部门几乎都是为 UP 主成立,其中涉及 UP 主变现的营销中心、主站商业中心和商业化中台,共计约 500 人。
短短两年时间内,与 UP 主有关的 B 站商业化部门经历了两次大变动。
2021 年 7 月,主站商业中心的运营中心和营销中心两大部门进行整合调整,此前前者主要负责 UP 主商业化变现,后者主要负责售卖 B 站的硬广。小巴解释,此举是为了提升与广告主的沟通效率,“之前各个部分比较分散,变动后相当于做了整合营销,广告主可以通过一个 B 站销售沟通所有采购资源,链路上更顺。”
第二次发生在 2022 年 7 月,业务负责人发生了变化。根据晚点 LatePost 报道,曾负责主站运营业务的刘智负责商业化中台体系以及主站商业中心。王旭接管营销中心,原负责人张振栋被调到了创新业务。

但不论部门如何变化,摆在眼前的难题还是一样的。提到 UP 主变现,明明透露,他们十分头疼,认为很难形成一套可复制的打法。
“内部一直强调 UP 主是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翻译官,要考虑社区生态,不能做简单粗暴的开箱种草,而是要跟视频内容巧妙结合,要把产品通过社区用户喜闻乐见的梗或者特定语言,猝不及防地讲给受众,这对创作者的要求不低。而且万一 UP 主做得不太好,弹幕就可能产生负面反馈,这种事情就曾经出现过。” 明明表示,B 站没少在这块下功夫,但效果不够明显。
而行业内有很多成熟的商业化工具和经验,但 B 站的社区属性没有办法效仿。比如对于是否加入贴片广告,B 站内部从上到下的员工,就有很多争议。有人认为相比爱优腾至少 40 分钟以上的内容,B 站的中视频没有加的资本,但也有人认为只要有机会就应该试一试,B 站为什么不能像 Youtube 一样加上贴片广告呢?
小巴表示,“B 站一直强调社区优先,一切影响社区用户体验的项目都要让道”。
不过,从去年开始,B 站开始强调商业、社区双优先,表示要在最大程度保留用户体验的情况下,做一些商业行为,为了盈利,这是 B 站第一次把商业化和社区生态摆到相同位置。可不止一位员工觉得,这种双优先更像是一种口号,“商业行为过重就一定会影响社区氛围,这很矛盾。”
不止是 UP 主商业化上的问题,小巴觉得,这两年 B 站一直被市场逼着前进,为了实现用户增长和拉动营收,做了短视频、上线了 Story Mode 模式,但又害怕步子太大导致用户流失,“所以这一模式的入口,做的非常隐蔽,在 App 首页左上角的用户头像处,点击才能进入。”
此刻,对于 UP 主商业化、社区和商业化究竟如何平衡的问题,B 站似乎还没有想好,而距离它 2024 年实现盈亏平衡的目标,时间已经不多了。
* 题图及文中配图均来源于视觉中国。应受访者要求,小巴、明明、刀刀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