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十月份,诺贝尔揭晓,可以说是全世界范围的一件大事。
不过,有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可能很多人还不知道:
根据瑞典著名化学家、发明家诺贝尔先生的遗嘱,在 1895 年创立了诺奖。
奖金则来自他捐献的 3100 万克朗遗产,最开始一个奖项的奖金是 15 万克朗。
到现在,诺奖已经颁发 615 次。
如果这样算,诺贝尔的遗产早就花完了。
为什么现在诺奖奖金不但没少,还越来越多?
比如,今年每个奖项是 1000 万瑞典克朗(约合 655 万元人民币)。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问题:
几年前,为什么莫言只拿到 800 万瑞典克朗?
诺贝尔奖的奖金发放也有规定,如果单项奖只是一位获奖者,那么奖金就全归他。
比如,2012 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就拿到了该奖项 800 万克朗的全部奖金。
如果获奖者是俩人,彼此均分奖金;如果是三人获奖,则由颁奖委员会决定如何分配奖金。
每位诺贝尔奖得主不仅获得至上荣誉,还会拥有一笔不菲的奖金。
今年每项诺贝尔奖奖金是 1000 万克朗(约合 655 万元人民币),相比首次诺贝尔颁奖时候的 15 万克朗(约合 9.8 万元人民币)而言,已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
考虑到通货膨胀,那时的 15 万克朗奖金并不算少。
因为这个数字来自诺贝尔先生生前的设想:奖金大约是普通大学教授 20 年的年薪。
正因如此,现在的诺贝尔奖各项奖金的设置,也基本参考这个比例而设定。
不过,从 1901 年颁发首届诺贝尔奖至今,诺贝尔奖金不仅没有越发越少,反而从当初的 3100 万克朗已经积累到 42 亿克朗(约合人民币 27 亿元)。
这不禁让人好奇,一笔 3100 万克朗的奖金为何发了 122 年都没发完?
而且奖金居然还越发越多,管理这笔钱的诺贝尔委员会究竟是如何打理这笔钱,还能保证不亏本呢?
说起来,我们或许应该先缅怀设立这个了不起奖项的诺贝尔先生。
一、诺贝尔奖奖金的最初设立和分配
19 世纪中期,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发明硝化甘油炸药,靠专利费赚得盆满钵满。
他同时也是个颇具商业投资眼光的商人,先后在欧美各国投资建厂,积累了巨额财富。
由于诺贝尔一生没有妻室儿女,他去世前立下遗嘱,决定将自己全部遗产设立一个基金,用以表彰全世界每年在科学以及文学、和平事业领域有着杰出贡献的人。
随着诺贝尔溘然长逝,他的遗嘱饱受世人质疑,诺贝尔奖也差点胎死腹中。
这是由于在 19 世纪的欧洲,一个人生前积攒了如此多的财富,即便没有儿女继承,也应该把财产留给近亲,最起码可以捐给政府,用作慈善事业。
诺贝尔的遗嘱中,说要把自己的遗产奖励给许多外国人,甚至有可能还是敌对国家的科学家,实在令人想不通。
当时很多人觉得诺贝尔没有爱国精神,身为瑞典人却把瑞典的财产分给世界各国的人士。
还有一些阴谋论者,质疑基金会暗箱操作,怀疑其中有利益输送。
这种怀疑也并非毫无根据,诺贝尔生前的巨额遗产分散各国,分属不同国家管辖,为了搞清楚其中的财产权益,委托机构花了五年时间才理清楚头绪,并正式成立基金会管理。
1900 年,瑞典政府正式核准基金会的组织章程,以及瑞典各机关颁奖之各项事宜。
最初的诺贝尔奖其实远没今天这般令人瞩目,甚至从 1901 年首届诺贝尔奖颁布后,很多人就对诺贝尔基金会不断唱衰。
原因很简单,基金总共 3100 万克朗,如果按每位获奖者 15 万克朗(部分奖项可能有两到三人),不出 30 年就会全部发完。
诺贝尔基金会其实也很紧张,因此,到 1923 年,单项奖金已降低至 11.5 万克朗。
没办法,诺贝尔在遗嘱里说得很清楚,本金不能动,必须采用银行存款、购买国债等稳健型理财策略,只有利息可以拿去投资,但也不能用作炒股、房地产、私募股权等风险较高的投资方式。
由于投资限制实在太多,诺贝尔基金会投资增值实在太慢,资产大为缩水,根本跑不赢通货膨胀,按照这种保守的投资策略继续下去,诺贝尔基金会早晚会破产。
不过,诺贝尔基金会成立后,资金来源并不只是诺贝尔生前遗产,还包括瑞典政府的注资以及一部分社会捐款。
1968 年,瑞典政府在瑞典央行成立 300 年之际,为纪念诺贝尔,他们出资额外设置了一个奖项,这就是诺贝尔经济学奖。
此后,瑞典政府几乎就没有出过啥钱。
社会捐款虽说也有一部分,但比照诺贝尔奖金的规模,个人捐款有限。
毕竟,就算再有钱,也没什么人想在捐款上超过诺贝尔。
诺尔贝基金会后来的钱越来越多,关键还是来自他们的投资。
二、诺贝尔基金会的投资策略
由于过于保守的投资模式,诺贝尔基金一直不断下降。
特别是扣完税之后,诺贝尔基金更是捉襟见肘。
1901-1946 年诺贝尔基金的余额
基金会不仅每年有大笔的奖金支出,而且由于聘请的管理人员都是聘请世界顶级专家,某些年份中,管理成本甚至比发出去的奖金还高。
到了上世纪 50 年代初,对于诺贝尔基金会来说,奖金被发完只是个时间早晚的问题而已。
1953 年,诺贝尔基金会的总资产只剩下 300 多万美元。
经过诺贝尔基金会的再三申请,瑞典政府宣布对诺贝尔奖免税,同时允许基金会投资股市和不动产领域,投资策略终于从保守转向积极。
有政策还得有牛人操盘,才能在这些充满风险的投资中获益。
幸好诺贝尔基金会不缺这方面的机构和专家,他们找到了被誉为 “20 世纪最伟大的投资者之一” 的福斯特・佛莱斯。
正是在他带领下,诺贝尔基金会的投资不再局限于银行存款和公债,转投股票、房地产等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
诺贝尔基金会也有自己的优势,根本不需要自己去股市费力选股或者追涨买跌。
他们在一堆经济学家帮助下,根据著名的 MSCI 全球市场指数,直接投资全世界最优秀的公司,分享其增长红利。
诺贝尔基金会大部分股权投资都是美股,而且是锚定道琼斯指数股进行购买。
事实证明,诺贝尔基金会确实很有眼光。
1953 年,刚买入的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只有 280 点,但到了 2021 年 10 月 16 日,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已经上涨到 35294 点左右,相当于 68 年上涨了 126 倍。
诺贝尔基金会历年奖金规模与资产规模不断扩大,截止 1959 年,光是美股市场,玩长线投资的诺贝尔基金会就赢 “麻” 了。
为维持奖金支出和基金会的正常运转,诺贝尔基金会的投资目标是,每年的投资回报率至少要保持在 3.5%。
基于此目标,基金会不断完善投资布局,并制定了一个最基本的投资方案,例如,2017 年各类资产占比分别为:50% 的股票 + 18% 的固定收益资产 + 7% 的房地产 + 25% 的另类资产。
诺贝尔基金会的资产配置比例
为了保持 3.5% 长期回报的既定目标,诺贝尔基金会设计了一套综合各类资产的比较基准指数,用来衡量自己短期的资产管理水平有没有达到目标。
诺贝尔基金会业绩比较基准指数
这种投资比例并非一成不变,也会根据市场数据进行调整,并屡有收获。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时,诺贝尔基金会就通过以往的投资经验和分析,加大对冲基金的投资,不仅躲过一劫,还悄悄赚了不少钱。
三、诺贝尔基金会投资并非稳赚不赔
2019 年,基金会再次调整投资策略,其中 47% 为股票基金和股指期权,9% 为房地产基金,13% 为固定收益资产,31% 为另类资产,还保留 0.1% 应对可能货币对冲损失。
这年,诺贝尔基金会的资产规模大概是 34.8 亿克朗(约合 25.6 亿元人民币),而诺贝尔基金年化收益长期超过 10%。
这意味着,即便按最保守的投资收益计算,诺贝尔基金会的年收益也至少是 3.5 亿克朗(约合 2.3 亿元人民币)。
不仅每年发放 6000 万克朗的奖金绰绰有余,还有数亿克朗的资金可继续滚入本金进行投资。
但是,投资有风险,诺贝尔基金也不可能永远稳赚不赔。
如果有人关注诺贝尔奖金,可能会注意到 2011 年诺贝尔奖的单项奖金是 1000 万克朗。
前面也提到,2012 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奖时只拿到了 800 万克朗的奖金。
仅仅一年,为何会有 200 万克朗(约合 131 万人民币)的差距呢?
这是因为,2011 年,诺贝尔基金会在投资中多次出现失误,导致那年亏了 1920 万克朗(约合 1264 万人民币)。
结果 “羊毛出在羊身上”,小气的诺贝尔基金会立即把次年的单项奖金从 1000 万克朗降至 800 万克朗,直到 2020 年才重回 1000 万克朗。
可以说,由于诺贝尔基金会投资失败,莫言少拿了 100 多万元人民币的奖金。
2021 年,诺贝尔基金会投资回报率已达到了 18.4%,市场价值达到了 61.03 亿瑞典克朗(约 40 亿元人民币)。
靠着坚持多样化和长期投资的观念,诺贝尔基金会将最初的 3100 万克朗增值为 61 亿克朗。
120 多年间,原来的诺贝尔遗产增长了近二百倍。
如果不考虑投资增长和通胀,仅靠这笔本金,再发个 100 年的诺贝尔奖也毫无压力。
诺贝尔奖一百多年的资产变化,图片来自四象设计部
观察诺贝尔基金会一百多年的投资规律,或许可以总结为 “多元资产配置,分散风险,攻守兼备” 的投资策略。
不断地复利投资,长期持有的观念,以及与市场同步的投资策略,最终实现了诺贝尔基金资产的稳健增值。
这或许就是诺贝尔奖发了超过 120 年,依然财源滚滚的秘密。
今天,诺贝尔基金会仍在致力于提高奖金数额,尽最大努力保障获奖者们的经济收益。
不过,对于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来说,无论多少奖金,都比不上这个世界级奖项带来的无上荣誉。
这是一种科学精神,更是属于全人类的宝贵遗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正解局(ID:zhengjieclub),作者:正解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