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郭敬明,商业帝国摇摇欲坠

郭敬明,商业帝国摇摇欲坠

image

时至今日,当我们把目光投向郭敬明,我们的视野里却只能看到处在漩涡中心的他一个人,而他曾经掀起过的时代浪潮却悄然不见。台前的郭敬明依旧活跃,但在他身后,被他构建起的庞然大物已经摇摇欲坠。

文 | 张炜铖
编辑 | 楚明
运营 | 小小

虽然《演员请就位》请来了 40 位演员,但承担最多戏份的却是坐在导演席上的郭敬明。

4 位导演共同拥有 8 张代表最高评价的 S 卡,他把其中一张给了演砸了的新人。在令人紧张的背景音乐里,演了 25 年戏的李诚儒带着愤怒质疑他:“我不喜欢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 连他在节目中的称呼都充满话题性 ——“陈凯歌称郭敬明四哥” 上了热搜。

郭敬明的出现总是伴随着强烈的自我表达欲望,他用金句、饱满的情绪和戏剧式的情节把自己装点成一个争议人物。在另一档节目《少年之名》里,他担任选秀导师,每天在他拥有 4000 多万粉丝的微博号上更新感想和亲自拍摄的剧照。以至于节目播完,很多人没有记住任何一个选手,却记住了热情高涨的郭敬明。

《小时代》《爵迹》《幻城》,或者是最世文化,郭敬明的每一个作品都带有无法被忽视的个人印记,而他本人就像是这个庞大文娱帝国的结晶。可时至今日,当我们把目光投向郭敬明,我们的视野里却只能看到处在漩涡中心的他一个人,而他曾经掀起过的时代浪潮却悄然不见。

台前的郭敬明依旧活跃,但在他身后,被他构建起的庞然大物已经摇摇欲坠。

image

▲ 郭敬明解释自己手中的 S 卡代表:student、seed、special,在录制现场及网络上均引发了巨大争议。图 / 《演员请就位》

权力与帝国

在郭敬明的公司,员工都必须称呼他为 “郭总”。这不只是为了表达尊敬,更是这个公司里权力结构的象征,如同郭敬明在接受采访时所说:“(权力)从塔尖到塔底,从上往下分配,自古如此。”

权力从他和创作者们的深度绑定而来。拥有众多作者的最世文化比起一家出版公司,更像是一家偶像经纪公司。作者们像明星一样,拥有各自的人设,通过旗下的杂志和粉丝们互动。最世用各种各样的噱头来包装他们。而这样的模式,无疑来自于郭敬明的个人意志。

2004 年,21 岁生日当天,郭敬明成立了工作室 “岛”,开始发行文学杂志。在此基础上,注册资本 100 万的上海柯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诞生。2006 年 10 月,公司推出了现象级的杂志《最小说》,一年后,柯艾文化的版税收入超过 1100 万元。

《最小说》之后,还有《最漫画》《文艺风象》《文艺风赏》和《放课后》。它们针对不同的读者群体,都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成功,成为学校周围书店里会摆在最显眼地方的杂志。2010 年,最世文化成立,除了旗下的 5 本杂志,每年还出版近 80 本书。2012 年,中国现有传统文学期刊的全部发行量加在一起,才能抵上最世旗下 5 本杂志的发行量。

在《最小说》创刊两年后,郭敬明举办了第一届 “THE NEXT 文学之星” 新人选拔赛。这是一场规模巨大的作者选秀,比选出郭敬明的 “新概念作文大赛” 声势更为浩大。选手们的照片被印在杂志上,作品依次刊出,读者们进行投票。比赛不仅帮助郭敬明垄断了市场,还快速实现了作者的艺人化。

“偶像经纪公司” 最世文化发挥了它的魔力。落落的第一本长篇《年华是无效信》在卖出 3 万就是畅销作家的年代卖出了超过 20 万本。笛安的《东霓》出版,首印量就达到 50 万册。写作不用标点符号的安东尼,凭借着 “治愈系作家” 的定位,为公司贡献了亿级的营收。“THE NEXT” 比赛的第一届冠军得主萧凯茵在三年之后推出的处女作《迷津》仍然热销 30 万册。

权力的实体在于和作者们严格的条约。郭敬明曾经以艺人的身份签约过天娱传媒,在和龙丹妮打交道的过程中获得灵感,用像艺人合约一样更完备且长期的条约来约束签约作者。最世文化的副总透露过这个条约的运作,作者们配有专职编辑,进行长线包装,接受外部的合作和采访也需要得到公司的首肯。在权力的金字塔中,作者们按销量划分等级。每年年末,只有销量前 15 名的签约作者才会被邀请来上海参加公司的内部年会。

靠着权力与金钱,最世文化变成了青春文学的帝国,资本们也想从这个帝国分一杯羹。影视公司和力辰光找上了郭敬明,他们打算启动这个帝国最核心作品《小时代》的电影项目,由他来担任导演。

image

▲ 导演郭敬明和演员郭采洁,《小时代》片场。图 / 微博 @郭敬明

郭敬明时代

前两部加起来仅仅拍摄了 79 天的《小时代》是破纪录的电影。2013 年 6 月,《小时代 1》上映,当日排片超过 45%,首日观影人次 220 万,首日票房 7300 万元,刷新了国内电影市场 2D 影片首日票房的新纪录。而《小时代》系列 4 部,一共收获了近 18 亿元的总票房。

电影合作方和力辰光 2013 年所有的电影销售收入都来自于《小时代 1、2》。直到 2015 年,《小时代》系列仍旧占据其电影营收的 85% 以上。郭敬明被写进了 2016 年和力辰光的财报:“由于公司目前业务规模有限,少数导演、编剧对公司业绩的贡献占比相对较高,公司对郭敬明团队具有一定的依赖性。”

《小时代》也是郭敬明的时代。他不只是明星作家,更是卖座的导演。更可贵的,《小时代》拥有极强的品牌辨识度,足以为郭敬明及其旗下的所有作品背书。此后的几年里,它们一直被资本青睐有加。

2015 年,郭敬明通过协议转让的形式,以每股 1 元的价格获得了乐视影业占比 0.6% 的 500 万股。《爵迹》的 IP 开发由他和乐视影业共同完成。同年,他还获得了喀什辰力转让的 55.55 万和力辰光的出资额,成为股权占比 4.05% 的和力辰光前 10 大股东。按照计划和协议,未来 5 年内,郭敬明和和力辰光将优先合作 9 部影视作品。

事情好像是突然急转直下的。2016 年国庆档,《爵迹》上映。这是一部在宣传时打着 “中国的冰与火之歌” 旗号的作品,号称 “国内首部真人 CG 电影”,投资超过 1 亿元,演员是红翻天的范冰冰、吴亦凡、王源和杨幂。大部分人都预测它能超越、至少能复制《小时代》系列的成功。

但是郭敬明等来的首先是票房上的失败。《爵迹》票房 3.82 亿元,这是一个收不回成本的数字。然后是口碑上的全面崩盘,这部电影的豆瓣评分只有 3.8 分,意味着观众认为它是烂片中的烂片。这些或许都是导致郭敬明情绪崩溃的原因。在《爵迹》路演上,他流下了眼泪,用一贯的金句进行控诉:“是不是因为我叫郭敬明,所以做什么都是错的?是不是只有我死了,你们才不会骂《爵迹》?”

《爵迹》不是孤例,让郭敬明一炮而红的《幻城》的改编也不尽如人意。即使是在前几集,《幻城》在湖南卫视的收视率都没有超过 1%,到了收官的时候,更是跌到了 0.4%。豆瓣评分甚至比《爵迹》更低,只有 3.5 分。《幻城》几乎成为几位主演演艺生涯的污点,当然也是郭敬明的重大挫折。

image

▲《爵迹》路演现场。图 / 视觉中国

消失的潮流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郭敬明在票房上的失败,是认为观众对于郭敬明的容忍度已经到了极限。《小时代》虽然经常被标记为是记录消费主义的经典作品,但是它显然算不上一部好电影,部分影评人还把它称为经典烂片。而《爵迹》不仅在电影质量上没有进步,奇幻题材在中国本来一直也不太吃香。大家与其说是关注郭敬明的新电影,不如说是关注郭敬明又拍出了什么烂片,对于郭敬明本人动作的好奇已经盖过了对于作品的期待。

另一方面,当郭敬明在媒体前着重显示自己商人的身份时,他的商业规划却一一落空。2016 年年底,乐视影业财务危机爆发,估值从 98 亿元跌至不足 25 亿元。紧随其后的是和力辰光终止 IPO 计划。2017 年上半年,和力辰光营收同比下降 62.75%,净利润亏损 3390.76 万元。

除了影视和资本市场上的失败,郭敬明的根基也正在动摇。在郭敬明将精力集中在电影的几年间,伴随着纸质出版业的式微,最世文化极速没落。杂志先是由 5 本削减为 3 本,发行量跌至 40 万,最后一本也没有剩下,2016 年 12 月,《最小说》以杂志形式发行最后一期。

作家经纪领域,规则也正在改变。网文崛起后,出版界运营的核心不再是作者而是 IP。大量作者出走或者销声匿迹,2015 年之后,最世文化就不再拥有新的畅销书了。

最世文化主打的青春文艺风格也被证明不适合改编为影视作品。安东尼最著名的《陪安东尼度过漫长岁月》和落落销量最好的《剩者为王》改编而成的作品都反响平平。最世文化最终成功推向影视界的只有郭敬明一个人,但是郭敬明 2014 年之后也不再发表文学作品。

更重要的是,95 后和 00 后可能也不再需要郭敬明。代替他的是修仙小说、甜宠文和耽美文,以及各式各样量产的青春偶像。年轻人的消费习惯正在发生改变,青春伤痛文学很难占据一席之地。

但是最世文化不只是一家出版公司,它孵化了郭敬明的文娱产业里所有的 IP,最世文化失去了创新力,也意味着郭敬明不再能推出新的东西吸引当下的年轻人。他能做的,只有继续挖掘之前的作品,比如还无法上映的《爵迹 2》,或者像一个普通的导演那样找到别的题材,比如被他寄予厚望的由《阴阳师》改编的《晴雅集》。

综艺节目们还在邀请郭敬明,是因为他简直是一个话题制造机。在《演员请就位》里,大部分的辩论都是围绕郭敬明而来。他以什么身份坐在导演席上本来就令人怀疑,如果说是拍出过《小时代》的导演,恐怕难以服众。在很多观众看来,这不是《演员请就位》,而是针对郭敬明的《导演请就位》。郭敬明本人也很乐于担当节目中的主角,在他关于这档节目的采访里,他的重点永远放在自己的成长和观点。这也是郭敬明最后的堡垒,就算没有了最世文化,他还有自己这个品牌。

所以实际上郭敬明是作为一个旧时代的商业符号活跃在当下的。他确实对 80、90 一代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而这一代人构筑了他基本的商业价值。但是当新的一批消费者出现在市场里,郭敬明已经无法对他们产生吸引力。时代的烙印也意味着时代的束缚。

出现在节目中的郭敬明仅仅是一个争议人物,而不再是这个时代的代表者。

随着 80、90 后们的青春逝去的,还有郭敬明的商业时代。

image

来源:每日人物 微信号:meirirenwu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57002/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