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确实能让人感到幸福,但贷款买房后的月供将是你很长一段时间内必须承受的压力。尽管我们都能明白这个道理,但是中国人对于买房的热情始终没有减弱。
曾有一个调侃国人典型消费观念的段子在网络上广为流传:
一位中国老太太与一位美国老太太在天堂相遇,中国老太太说:“我攒够了 30 年的钱,晚年终于买了一套房子。” 美国老太太说:“我住了 30 年的大房子,临终前终于还清了贷款”。
为购房而储蓄、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地审慎消费似乎合乎惯常的国人形象。不过最近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居民储蓄率正在下降,而家庭负债节节攀升。
国人的腰包还没鼓起来,似乎已经瘪下去了,熬夜加班还房贷可能才是现在大部分中国人的真实写照。
下降的居民储蓄率
中国是高储蓄率国家,这一论断几乎是常识一样的存在。
美国未来学家赫尔曼・卡恩在《世界经济发展:1979 年以后》一书中说:“儒教社会始终如一地提倡个人和家庭的自制,注重教育,追求各个领域中的成就,认真对待工作任务、家庭和责任。”
一直以来,“量入为出”、“积谷防饥” 的传统观念将国人刻画成 “热爱储蓄”、“存款丰厚” 的形象。
确实,中国的国民储蓄率长期稳居世界第一梯队。
这样的高储蓄率可以满足工业化、城市化阶段的大量投资需求,也可以为资本存量的快速积累提供资金,并促进宏观经济平稳运行。但值得注意的是,国民储蓄率并不能直接代表居民自身的储蓄水平。
国民储蓄率由企业部门、政府部门、居民部门三个部门共同组成,其中,居民部门对国民储蓄率的贡献最大。
但 2000 年以后,居民部门在国民储蓄率中的比重开始降低,居民储蓄率近年也已经在缓慢下降。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虽然二十多年来个人存款规模持续扩大,个人存款增长率却不太稳定,一度从 1994 年的 41.5% 下降到 2000 年的 7.9%,尽管之后有所回升,但在 2008 年之后又一路下跌至 2016 年的 9.3%。居民个人存款正在流失。
这可能与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无钱可存有关。
根据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2015)》,中国家庭的储蓄分布极为不均。55% 的家庭没有或几乎没有储蓄,而收入最高的 10% 的家庭储蓄率为 60.6%,储蓄金额占当年总储蓄的 74.9%。
收入最高的 5% 的家庭储蓄率为 69.02%,储蓄金额占当年总储蓄的 61.6%。也就是说,5% 的高收入家庭贡献了超过一半的储蓄金额,而居民储蓄率走低,中低收入家庭 “拖了后腿”。
除此之外,随着近两年银行存款利率降低,金融理财、货币基金收益率上升,人们更愿意把资金用于理财。
在今年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 2018 年会” 中披露了这样一份数据:2013 年以来,银行理财、信托、公募基金、私募产品规模合计增长超过 2 倍,存款则成为这五年间居民主要金融资产中唯一占比下降的资产。
高高筑起的家庭债务
与居民储蓄率降低相对的,是居民部门的信贷规模在不断扩大,从 2012 年的 25710 亿美元增长到 2017 年第三季度的 58060 亿美元。
这时候需要引入 “家庭杠杆率” 的概念。家庭杠杆率指的是家庭债务在 GDP 中所占比重,通常用来衡量家庭的负债情况。
2018 年 3 月,国际清算银行最新统计公报显示,从 2012 年至 2017 年第三季度,中国家庭杠杆率从 29.7% 大幅上升至 48%,上升 18.3 个百分点,高于新兴经济体的平均水平。
不过,中国居民部门的杠杆率远低于家庭债务 85% 的警戒水平。不过家庭杠杆率的连续高速增长仍然值得警惕。
尽管中国家庭的债务水平仍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的平均水平,但家庭杠杆率的计算以家庭向金融机构的短期现金贷、长期抵押贷款为主。
而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民间还隐藏着其他的 “互联网借贷”,以及作为人情社会中的 “人情借贷” 都没有纳入杠杆率的计算中,家庭偿债风险仍是不可忽视的存在。
储蓄还是借贷,都是为了 “房”
既然存款越来越少,债务却越来越多,那么中国家庭的钱去哪儿了?
答案是:买房去了。
无论在哪个国家,购置房产都是一个家庭最大的单笔交易。但中国人似乎对房产的依赖格外严重。在很多报道中,中国的住房自有率稳定在 90% 左右,远远高过发达国家。
住房自有率是国际上考察居民居住条件的常用指标,指居住在自有产权住房的家庭户数占全部住房家庭户数的比例,通常用于反映房地产市场中,有多少人是住在自己的房子里,有多少人需要租房居住。
但中国高达 90% 的住房自有率,并不意味着 90% 的人已经拥有了自有产权的房产。
在一些调查中,与父母同住或外出租房的年轻人也被计入 “拥有房产” 的群体中。而实际上,国家统计局和住建部并没有公布过 “住房自有率”,公布的是 “住房私有率”。
一字之差,却是天壤之别。“住宅私有率” 只能说明中国有 90% 的住宅是私人所有,但其实大城市里的租房族所住的房子也是私人拥有,但他们并没有房屋产权。
住房自有率并没有传说的那么高,并不妨碍中国人对房产的热情。而买房的行为也从刚需自住逐渐转为投资,购房套数也越来越多。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2018 一季度城镇家庭资产指数报告》显示,2008 年购买首套房的中国家庭比重占 70.3%,二套房为 36.5%,三套及以上的仅为 3.2%。
但 2018 年第一季度时,购买首套房的家庭比例仅为 30.8%,43.8% 买了二套房,25.4% 买了三套或者更多。
2008 年受访家庭中 69.7% 购房是刚需,19.6% 是进行投资,而 2018 年第一季度时,刚需购房的家庭仅为 31.9%,50.3% 是买来进行投资的。
如今,房产作为一种筹码,出现在婚姻的谈判桌上,成为男女双方互相打量的 “必需品”;为了孩子的教育,家长高价争抢学区房;另一方面,楼市畸热,房价畸高,房产作为综合性金融产品,有暴利可图。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2015)》的数据显示,随着购置房产的数量增加,购置的成本和房产的价值逐渐拉大,获得的差额利润不断上升。
对 “房产” 的执着催生了一批又一批 “房奴”,低收入家庭顶着巨大的偿债压力也要购置房产。
报告样本中有住房贷款的家庭,其住房贷款总额普遍远远大于家庭年收入,而户主年龄在 30-40 岁的中年群体负债压力最大,贷款总额是家庭年收入的 11.59 倍。
若按照收入的等级划分,低收处于最低的 25% 的那部分家庭贷款额是其年收入的 32.39 倍,而还款期限仅 9 年,负债压力极大。
在婚姻市场如此重要,投资收益又如此可观,让中国人深陷房市难以自拔。房产泡沫破裂的警告虽不绝于耳,但也架不住 “京沪永远涨” 的神话成为不少民众心中的真理。
当 90 后步入职场和婚姻,买一套房是不少人奋斗的人生目标。然而作为房地产市场的后来者,面对高企的房价,只能一边熬夜加班,努力挣钱,一边感慨人生艰难,然后让爸妈至少把首付出了。
来源:微信公众号 “网易数读”(ID:datablog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