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 11 月份买过一个 2TB 的固态硬盘,之前一直在降价中,买的时候是 1099 元。
现在咧?2299 元!涨了 109%。
查历史售价,这个固态硬盘近一年的 “价格行情” 是这样的:
1 图:这个硬盘的价格从 2020 年 2 月 12 日开始呼呼往上涨到 1799 元,2 月 15 日到 3 月 2 日 “横盘”,又从 3 月 2 日开始涨,截至目前是 2099 元。
这和半导体有啥关系?牵涉一个小常识:固态硬盘的元器件是半导体元件。
其实我不懂半导体是啥东西,完全门外汉,只知道是个 “可以导也可以不导” 的东西(半导嘛),所以状态的就是 0、1,且可以灰常快速切换 —— so,信息处理必备,快速完成:干嘛、不干嘛、干嘛、不干嘛……【懂行的别嘲笑我,我是这么理解的】
所有需要电子信息处理的东西都需要。而半导体行业增长的推手:从 20 年前的 PC、到十年前的智能手机,接下来…… 汽车、物联网啦、人工智能、大数据…… 一波还比一波强的既视感。
为什么 2 个月就价格翻倍?
应该就是哪一环的供需有了些不平衡吧。总不会是被网课、网上会议带动起来辣么多的咯(电脑配置不够换个硬盘……)。
先看看要造出半导体,主要牵涉哪几个国家的生产力:美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中国大陆(见下图) —— 几乎都在为疫情困扰。
图:半导体行业协会(SIA)2019 年发布的半导体供应链图
整个流程粗略来说是这么运转的(不专业哈,要了解整个严谨的流程去找找别的材料):
美国研发
日本由硅生产出材料(wafer)
wafer 运到美国 or 韩国,完成电路加工与制作,并切成芯片
处理后再运往马来西亚 or 台湾 or 中国大陆,进行封装、测试
产品运往中国大陆,加工并组装成终端产品
今天新闻说,除中国外全球新冠肺炎已经超过 14000 例了…… 然后思考一个问题:
“
这样一条主流供应链,在疫情拖累下能抗住今年各种新品发布(比如:华为、小米、苹果…… 基本一年两次吧?!)后的产量需求么?
比如我这款固态硬盘,价格翻倍了。半导体供应不上了?跟不上需求了?
那生产材料供应不上,产商的解决办法会是?—— 找新的供应商!
中国被推上 “国产化” 之路
中国经过一轮毛衣摩擦后,被推到要 “自力更生” 的路程上来(毕竟美国是半导体领先国,全球半导体市场份额几乎一半都是它的)。
所以,“国产化、替代掉一些海外的进口、往上游走一走” 一直是当前大家对 A 股当中半导体概念的期望所在。
图:SIA2019 年发布的报告中,可以看到中国在半导体研发投入早就开始的不断扩大的趋势。想往上走走,更自主地把握整条供应链。
未来需求…… 感觉真的很大,希望中国能占主角阵容的一席之地,国内一线的芯片公司,比如华为海思、汇顶,以及 wafer 代工厂中芯国际、华虹…… 都加油吧。
来源:张小乘的玩赚世界 微信号:xiaocheng_lovemo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