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上火是个什么病

上火是个什么病

来自: 西门镜湖 (微信公众号:镜湖健身)

前言:遇到看不懂的部分就跳过,这些部分是出于文章结构的需要不得不写的。你跳过所有看不懂的部分也不会影响对全文的理解。

“上火” 的概念,在中医四大经典中是找不到相关症状的描述和记载的(仅《伤寒杂病论》中有 “上火” 二字连贯出现,意为药物的烹制方法,即 “放在火上加热” 的意思,并不是现在中医讲的 “上火”)。也就是说,长久以来,中医并没有创造出 “上火” 这个概念。后世有些医家的论著中逐渐出现了类似 “上火” 的条目,如《病机十九条》:“诸热瞥痪,皆属于火、诸逆冲上,皆属于火”;《医述》:愤怒生肝火、忧虑生肺火、焦思生心火、动欲生肾火。如今,“上火” 一词在中医、养生专家口中的出现频率大概能进前十,这是个传播学上很有趣的案例,因为 “上火” 可以囊括一个人比例不低(大概有 25%-40%)的日常不适症状,与此相似的是 “亚健康” 的概念,这个概念是青岛医学院中医教授王育学自创的,并不被主流医学界和 WHO 组织所认可,有兴趣的人可以探究这类概念的传播机制。

书归正传,“上火” 并不是中医的祖师爷或名流创造的概念,也就不是中医正统的概念,而是后世医家和民间对许多症状的模糊总结,一个笼统的归纳。说得难听点,“上火” 这个词就是古代的 “民科” 创造的。民间将 “口舌生疮、口唇爆裂,牙龈肿痛或出血、眼红、舌红、舌苔黄干或苔斑驳、烦躁易怒、口干口苦口臭口渴、咽喉痛、鼻燥、尿黄、痰黄” 统统归结为 “上火”。

现代医学的技术引入之后,很多医学的科研人员(包括中医的科研人员)都对 “上火” 的病机展开了研究。

泰茂林【1】等人发现,“上火证”(即符合 “上火” 特征)的病人,血浆中的中分子物质含量为 289±43u/d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234±24u/dl(P<0.01)。中分子是指体液内分子量为 300-5000 的寡肽类物质的混合物。其来源之一为蛋白质的降解产物和肽类激素等,一般对人体无损害,若高于正常水平,可呈现多方面的毒性,如抑制多种酶的活性,引起糖、脂肪、蛋白质和能量代谢障碍,抑制免疫球蛋白的形成、抑制生物膜的运送功能等。这些毒性会降低机体抵抗力、影响水电解质平衡甚至新陈代谢。这份研究的结论可以解决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人喝牛奶会 “上火”?因为人乳和牛乳的蛋白质组成和比例都存在较大差异,牛乳的部分过剩蛋白成分会影响人体消化系统的运作,如酪蛋白可能在胃中形成大而硬的凝块,从而影响蛋白的水解,致使大量 “中分子” 物质堆积,从而使人 “上火”。类似地,羊肉在体内消化的过程中也会产生数量不少的中分子物质,因此很多人吃多了羊肉也会 “上火”。

曾荣今【2】通过研究炒花生豆发现,食用失去结合水的食物,会导致 “上火”。其中的原理我直接引用原文说明(可以不看原文,直接看我下面蓝字的结论):

食物中所含的水分有两中存在形式,一种是以毛细管凝聚状态存在于细胞间,在 100°C 以下时就会失去,称作自由水(或称游离水);另一种是与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等)分子通过氢键结合,在 100°C 时不会失去,在更高的温度下(一般在 120°C 以上)才会失去,称作结合水。作者通过测定花生在炒制过程中水分含量的变化,确定炒制过程中花生的失重,认为所失去重量即为花生的结合水量,然后计算出破坏花生中结合水的氢键时需要的能量,认为吃炒花生上火主要不是由于营养成分本身发生了化学变化,而是在加工的过程中结合水丢失,在我们摄入时,食物的成分又重新与口腔里的水分结合,由于食物的营养成分分子与水分子形成氢键时,会释放出氢键的键能(20-42kJ/mol),这一能量与生命体内的高能化合物的高能键的能量(25 kJ/mol)相当,因而会造成口腔和上消化道表面短时间内出现局部能量过剩,形成上火;另一方面,在形成氢键,恢复结合水的过程中,还会在短时间内消耗口腔的自由水,造成口腔内自由水分暂时相对短缺,使得口腔内黏膜表面的自由水与结合水之间的平衡被打破,钠泵活性增大,能量代谢活动增强,产生的热量随之增多,局部的能量过剩,导致了非感染性炎症 ——“上火”。

这段话简而言之,就是食物失去了结合水,使得食用时口腔内短时间内积聚大量热量,又使得人体能量代谢活动增强,最终导致 “上火”。

类似的是,在我们的生活经验中,食用油炸的膨化食品,比如油条、薯条、薯片、虾片也会 “上火”,这都是由于油炸的高温(油的沸点>120°C,一般来说炒菜的温度也会高于 100°C)导致食物的结合水丢失引起的。这一点很好理解,只要想一想油炸的反面 —— 蒸、煮、炖、焖等只用到水而不用油(用到的香油、蚝油不算油)的烹制方式,由于烹制温度最高为 100°C,故不会引起食物的结合水丢失,所以很难因为烹制过程引起 “上火”。

以上两部分内容可以总结为:不恰当的食物来源,或不恰当的烹制方法,都容易引发 “上火”。养生专家们对于 “何种食物易于使人上火” 的通常的说法是,部分肉类、部分水果(荔枝、枣、桂圆)、干果和有刺激性调料。食物引发 “上火” 除了营养成分之外还有一些刺激性因素的影响,比如抗生素、食物表皮残留农药、刺激性的味道(调味料)都容易引发 “上火”,其中的机制我并没有找到相关文献,有兴趣的可以自行研究。

另外,在这里说说所谓的 “寒 / 凉性食物” 与 “温 / 热性食物”,虽然中医只是根据经验对食物进行寒热性的划分,但是现在有研究表明,“寒性食物” 和 “温性食物” 在人体内参与的代谢很大程度上跟炎症(即 “火”)有关。Huang 等【3】发现荔枝等 “温性食物” 的水溶液提取物能促进 RAW264.7 巨噬细胞系产生介导炎症反应的前列腺素 E2,而菊花、莲子、金银花等 “凉性食物” 的水溶液提取物则可以抑制脂多糖诱导的前列腺素 E2 发生。简而言之,就是说部分 “温性食物” 是 “上火” 的,部分 “寒性食物” 是 “去火” 的。当然类似的研究的进展比较缓慢,因为毕竟食物的种类数量巨大,而人的生理反应数量也很复杂,寻找食物与生理反应的相关性是个极其浩繁的工程。因此我在这里只能用 “部分” 作为修饰,限定性地总结,“寒性食物” 与 “温性食物” 的划分并非毫无道理,并且与 “上火” 存在某种关联,至于关联性是否强就不得而知了。

有人有过这样的经历,他所食的食物、调料和烹制方法都没有问题,怎么突然就 “上火” 了?这种情况的发生多是由于疱疹病毒的感染。一般来说,病毒的感染是很激进的 —— 病毒寄生于细胞中,感染时,病毒的外壳粘附于细胞表面,把遗传物质注入细胞,利用细胞的营养和物质基础复制遗传物质、制造蛋白质外壳,然后组成新的病毒。病毒达到一定数量后,会使得细胞死亡,这时病毒就可以感染其他细胞 —— 最终的结果是,所有细胞都死亡,病毒和侵入的机体两败俱伤。而疱疹病毒的感染则温和得多,在感染人体细胞后,疱疹病毒将自己的遗传信息与人体细胞染色体融合,形成独特的细胞核内包涵体。随着体细胞分裂,人体的新细胞也包含了疱疹病毒的遗传信息,在某些因素的刺激下(生理不适,比如妇女在经期容易 “上火”;心理状态异常等),病毒的遗传物质被激活,开始复制新的病毒感染细胞。与此同时,人的感觉就是 “上火” 了。说得简单一点,就是病毒到你体内寄生了,平时没事儿,有个风吹草动病毒就跑出来让你 “上火”。这个过程周而复始,在机体死亡之前,病毒总有一定的可能性被激活,因此这种 “上火” 是不能根除的,我们能做的,顶多就是控制这些因素。遗憾的是,现在还没有实证研究给出明确的结论,究竟何种因素会激发疱疹病毒的活性使其感染人体。【4】

此外,近年来,许多中医专家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对 “上火” 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发现部分有 “上火” 症状的患者,下丘脑 - 垂体 - 肾上腺皮质系统、下丘脑 - 垂体 - 性腺系统的功能偏低下。因此,可以推测命 “上火” 或许与下丘脑或更高级的中枢有关【5】,当然,在我看来,更可能的原因是,“上火” 导致了神经系统的能力的衰弱,抑制了神经兴奋性。由于这一部分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这里就不细说了。

那么,“上火” 之后该怎么办呢?一般来说,“上火” 的最显著特征就是嗜水,想要喝凉水。事实上,80% 以上的人在 “上火” 之后,只需喝水和调整饮食结构,数日后即可恢复正常。至于是否要服用中成药或中草药,喝王老吉、和其正凉茶是否管用,方舟子认为,像牛黄解毒丸这种 “去火” 的药物(雄黄含量高于安全值)、王老吉中的夏枯草具有强肾毒性和肝毒性,吃中药喝凉茶 “去火” 无异于饮鸩止渴。不过通过这些手段缓解症状,在我看来都是无所谓的。凉茶如果出于药用而非日常饮食,其中的夏枯草也不至于把人吓哭。相反,如果喝了凉茶之后喉咙的水分得以补充,且给人带来清凉感,这对于人的恢复的作用是不亚于安慰剂的。当然,如果你 “上火” 而只喝水,不采取任何措施,甚至依然大鱼大肉地吃着,病程可能也不会因此延长太久 —— 当然,目前同样还没有 “上火” 之后的各类应对措施与病程长度的相关性研究,我这里只是随便说说。这方面的研究还是有待中医的科研工作者来填补这个领域的空白了。

【1】. 泰茂林,肖莉,黄云,等.“上火” 证与中分子物质关系初步探讨 [J]. 广东医学,1990,11(6):31-32.
【2】. 曾荣今,陈云。食物 “上火” 与水分子氢键的关系研究 [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4(1):34-35.
【3】.HUANG C J, WU M C.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foods traditionally regarded as heating and cooling on prostaglandin E2 production by a macrophage cell line[J]. Jouranal Biomed Sci, 2002, 9: 596-606.
【4】. 方舟子. “上火”、病毒与中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06879010006mc.html
【5】. 何汝帮,杨安平.“上火” 证发病机理的研究综述 [J]. 亚太传统医药,2008,12(4):144-145.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5087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