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剖一剖孙宇晨:他怎么做到一路 “成功”?

剖一剖孙宇晨:他怎么做到一路 “成功”?

文 / 猛哥

来源: 猛哥(ID:wm221x)

孙宇晨又火了。

套路一如既往:利用之前割韭菜得来的钱,去请巴菲特吃烤腰子,上了无数头条,流量蹭蹭蹭,然后又能收割更多的韭菜。

钱行天下,胜者为王。

孙宇晨自视成功极了。他跟王小川的一段陈年宿怨也被扒拉出来。某次,在录制节目时,王小川说他是骗子,相当鄙夷。

如今,知耻后勇的孙宇晨大有扬眉吐气之感,隔空嘲笑王小川。

王小川枯守五道口 14 年,与张朝阳斗智斗勇,拒周鸿祎、联马化腾,终于把搜狗送上市,可是股价不够给力,当前市值 16.44 亿美金,他持有 5.5% 的股权,身家约 0.9 亿美金。

在浮躁的创投圈,王小川的投入产出比稍显黯淡。

反观之,孙宇晨 2017 年 7 月创建区块链项目 “波场 TRON”,首次发行 1000 亿个波场币,2018 年 1 月 5 日,他抛售 60 亿个波场币,一日套现 3 亿美金。

难怪孙宇晨得志便张狂。

但在王小川看来,市值和身家都是浮云。他怒怼:什么叫成功?什么叫骗子?

好问题。

那么,到底是谁把 “骗子” 一路推向 “成功” 呢?

1

北大,是孙宇晨的第一个标签。

按照他的自述:生于青海,4 年移居惠州,母亲严厉,望子成龙,少时甚苦,为训练演讲口才去听传销课,为走围棋捷径去武汉学艺三年。

都未果,返家,父母离异。

后,母亲改嫁国外,父亲酗酒,父子生隙,他遂迷恋游戏和逃课,成绩一落千丈。入读惠州一中,平常模拟考试分数只够三本。

但他又想到捷径:新概念作文大赛加分。

新概念作文大赛是《萌芽》杂志社举办的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作文大赛。

1998 年,《萌芽》杂志联合北大、复旦、华东师大、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启动面新世纪、培养新人才的 “新概念作文大赛”。

《萌芽》杂志本来在业内没什么影响力,但时任主编赵长天脑洞大开,办了这么一个比赛,契合了一个趋势:自 1997 年年末肇始,舆论界对中学语文教育投以了极大的关注。

“差生” 韩寒就是凭借新概念作文大赛脱颖而出,成为反叛应试教育和高考的标志。

获得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的学生大都免试或加分被名校录取。比如,第三四届一等奖获得者郭敬明如愿去了大上海。

20 年后再回望,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选手至今还活跃在文坛并有所成就的唯有郝景芳和张佳玮,其它人或改行,或成为编剧。

作为知乎第一大 V,张佳玮最近也摊上事了,被质疑抄袭,知乎不得不动用强制手段来屏蔽反对声音。

看来,新概念作文大赛有毒呀,借此成名者大都摆脱不了抄袭的 “帽子”。

郭敬明就不提了。韩寒的《三重门》是否有人代笔还是 “罗生门”。而孙宇晨也有一段抄袭往事。

不能否认,孙宇晨贼聪明,那条道最容易成功他就走那条,走几步发现此路不通后,立马换道,绝不拖泥带水。

当他发现新概念作文大赛有门道时,就专心琢磨,发现获奖作文其实是有套路的:装犀利,做深沉,扮少年老成。

摸透规律后,孙宇晨就拼命投稿,三次被拒,但第四次终于进入复赛。按照他的秉性,如果第四次还没戏,也许就另想办法了。

但人生没有如果。

凭借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他争取到了北大自主招生面试资格,并拿到了 20 分加分。

接下来一年,他潜心学习,分数从 459 飙升到 650,最终成功考入北大。

得承认,尽管有加分,但他智商相当高。

2

2007 年秋,孙宇晨入读北大中文系。

但大一结束时,他降级转入历史系。朋友称,“这是因为在中文系不好出头,再怎么努力,排名也就中上等。”

也就是说,北大历史系比中文系好混。

在 2017 年的双一流学科评选中,北大历史系独中三元,北大中文系仅有两门中标。

可见,北大历史系比北大中文系学术实力强大。

饶是如此,孙宇晨还是觉得,在历史系更容易获得高分,还蛮奇怪。

只能说,现在的学生都功利化了,高考状元全部涌入光华管理学院等容易挣钱的院系,文史哲招揽不来好生源。

矮子中挑高个儿。也许,北大中文系生源比北大历史系要好一丢丢吧。在北大中文系成绩中上等的孙宇晨,换到北大历史系后,绩点跃居第一,保持到本科毕业。

当然,他也有自己的 “套路”。

一次午餐中,他花了大约半小时,向《GQ 智族》记者 “传授” 如何排名第一。心得之一是:“历史系的课考试占的分数少,论文是大头。跟老师多交流,关系熟了,正式交论文之前先让他看一下,提点儿建议,我再改改。分数能差吗?” 每选一门课,他一定要拿到老师的手机号和邮箱,“出了事至少能找到责任人”,他嘴角翘起,伸出四根手指:“我的印象中,至少有 4 门课原本在 85 分以下,问老师以后,改到了 85 分以上。”

好打脸。

感觉北大历史系部分老师的操守堪忧呀。

曾几何时,历史系是北大的旗帜,如今不仅被本校学生钻营投机,就连外校学生也翻白眼。

2015 年,一篇 “人大历史学教授孙家洲与新招硕士生断绝师生关系” 的公开信在网络热传,引发热议。

孙家洲为人大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他在公开信中称,郝相赫在微信朋友圈对北大历史系教授阎步克及人大历史学院教授韩树峰进行 “无端嘲讽”。

其实郝相赫不仅仅嘲讽阎步克,更讥讽北大历史系是 “垃圾”。

院校如人,人不自重而后人辱之。

3

话说,孙宇晨在北大历史系完成了 “蜕变”。

2009 年秋,他前往香港中文大学交换,一个学期后返回北大,同学发现他不仅衣品提升了,思想也变得激进,活跃于校园社团及人人网。

2010 年夏,他宣布以独立候选人的身份竞选北大学生会主席,疯狂造势。但竞选日却没现身,自称被校方 “临时控制” 了。

周遭人称,他早知道毫无胜算,但故意炒作,临阵食言,又把自己包装成为 “受害者”,博取同情。

这招屡试不爽。竞选失利后,他于 2010 年又去《南方周末》实习,仿照胡适创办《每周评论》,评论校内时政,每篇文章结尾多出一行落款:“孙宇晨于《南方周末》新闻部”,结果火爆北大。

什么吸引眼球他写什么,专门挑逗公众情绪,如果搁在今天,妥妥都是十万加。

不得不说,他选择去《南方周末》实习,真可谓棋行妙着。

南方系是一个奇特的存在,辨识度很高。举两个例子。

2001 年,台湾当局邀请大陆一批媒体去对岸设记者站,除了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等高级别官媒之外,市场化媒体就《南方都市报》和《海峡都市报》。

邀请官媒很好理解;《海峡都市报》是福建本地最受欢迎的市民报纸,台湾同胞多福建后裔,该报被邀请也不难理解;至于《南方都市报》,只能归结为新闻专业主义。

当然,最后因各种政策限制,《南方都市报》没去台湾设记者站。

还有就是 2009 年,奥巴马访华,指定想接受《财经》和《南方周末》的专访。这从侧面证实这两家媒体的影响力。

《财经》当时的总编是胡舒立,她找个借口婉拒了。《南方周末》总编向熹等三人坐上了美国大使馆的专车,来到奥巴马下榻处,专访了 12 分钟。

那是《南方周末》历史上的高光时刻。一年后,孙宇晨跑来实习,算赶上了余温。

其实不仅仅是《南方周末》,整个南方系的从业者,申请海外奖学金项目时,成功率都相当高。

2010 年底,因担心被北大开除,孙宇晨申请提前一年毕业,拿到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东亚研究专业的 offer。

4

就在去美国前,孙宇晨人生中的第一次巅峰到来。

2011 年 7 月,他和当时在清华大学就读的蒋方舟一同登上《亚洲周刊》封面。二人的照片上方是两行大字:“中国 90 后精英互联网下的蛋”。

蒋方舟也蛮有意思,出身于三线城市襄樊,从小被文青母亲着力培养,7 岁开始写作,9 岁出散文集,当做天才作家,一路过关斩将。2004 年获中国少年作家杯一等奖,2008 年被清华大学降 60 分破格录取。

前阵子,清华大学宣布取消文科特招。

请注意,《亚洲周刊》不是《时代周刊》。

都知道,《时代周刊》超级牛逼,能上封面,那简直是牛人中的战斗机。

《时代周刊》有一个亚洲版。这些年常说某某某上了《时代周刊》封面,其实是亚洲版封面,当然也厉害,但是差了几个档次。

《亚洲周刊》就是与《时代周刊》亚洲版对标的杂志,由《远东经济评论》旗下编辑在香港所创,开始纯英文版。

1991 年,明报集团取得《亚洲周刊》中文版控制权。10 年后,《亚洲周刊》英文版关闭。

故而,孙宇晨登上的正是《亚洲周刊》中文版,执笔者是张洁平。

张洁平,早年取得中山大学经济学学士和香港大学新闻系硕士,后就职于《亚洲周刊》。她近年来最为人所知的一个身份是《端传媒》主编。

现今看来,作为资深媒体人,她写孙宇晨的这篇文章其实 “不合格”,通篇都是孙宇晨的个人自叙,没有采访关联人群,更没有交叉验证。

据《GQ 智族》,张洁平的解释是,起初的操作思路是写人人网上的大学生群体,而非孙宇晨个人。但由于时间紧张,调整为写一两个比较有名的代表性人物,带出整个群体的故事。“我不希望我的叙述被他本人的论述绑架,但又很难细致辨析处理,所以就让它原汁原味呈现。”

就是这么一个偶发事件却成就了孙宇晨,他不再是集体中无名无姓的路人,而成为 90 后的代表,这个标签将是他接下来所有故事的地基。

无独有偶。

2018 年 1 月自杀的茅侃侃,曾与李想、戴志康和高燃作为 80 后创业代表,登上《中国企业家》杂志的封面。

后来据那篇文章执笔者回忆,其实采访前约了好多个人,那夜只有茅侃侃按时赴约,最后只好写了他的故事。

茅侃侃被突兀地捧上 “神坛”,自后再没走下来。

这就是命运。

命运的馈赠都有暗中交换。孙宇晨还体会不到,《亚洲周刊》发行后,他将自己人人网的用户名改为 “孙宇晨 | 亚洲周刊封面人物”。

5

尝到剑走偏锋甜头的孙宇晨赴美后,继续剑走偏锋。到美国大约一个月后,他参照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办起网络杂志《新新青年》。

在国内,他模仿胡适。在国外,他模仿陈独秀。

谁说历史如烟。近百年前,先贤玩的那一套依旧不过时。

但这次孙宇晨玩砸了。半个月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生沈诞琦在人人网发表长篇日志,指责杂志中孙宇晨《老兵不死,一九四九》一文抄袭她的文章《一九八九的一百万》。她要求孙宇晨公开道歉。

孙宇晨沉默几天后,发了一个长帖,大意是:如有雷同,实属巧合,绝不道歉。

颇有郭敬明的风采。

前几年,郭敬明邀请他参加一个文学类大赛时,他还觉得被歧视了,嘲笑郭的作品是 “一坨大粪”。

殊不知,他们本质上是一类人。

几年后,在采访中,孙宇晨就很推崇郭敬明,推崇他的成功之道。

孙宇晨就读的东亚专业,俗称 “汉学”,很容易成名成家。但陷入抄袭门之后,信誉算是破产了,继续做学问很被动。

2012 年开始,他开始选修沃顿商学院的课程,加入投资协会,参加投行和基金公司的实习面试。

他要挣大钱。

成名成家又如何?余英时那样的大师年薪也不过 10 万美金,还不如华尔街的一个新人。

打进投资圈后,孙宇晨买特斯拉股票、炒比特币,据说发了一笔财,具体多少,没有准数,他面对不同采访,说法不一,或浮盈四五十倍,或浮盈七八十倍,或赚了几千万。

考虑到他就是一个穷学生,本钱有限,即使浮盈 100 倍,最终斩获肯定有限,第一桶金不会太多。

美国人的钱不好挣。

6

既然美国不好混,那就回国吧。中国可是热钱汹涌。

回国后,孙宇晨接受央视网专访。记者问:“作为 90 后创业者的领军人物,你怎么评价中国现在的创业环境?”

他笑着说:“中国的创业环境是世界上最好的创业环境,没有‘之一’。”

果真是最好。

头顶 90 后代表的光环,打着区块链的旗号,他被 IDG 相中并加持。IDG 当时正宣布设立 “IDG 90 后基金”。

在中国,IDG 和红杉资本就相当于 VC 的代名词。

2005 年之前,IDG 因为准确投中了张朝阳、李彦宏和马化腾等人,声名鹊起。2005 年,红杉资本成立,相继投中了京东、奇虎 360、唯品会、聚美优品、乐蜂网、大众点评、饿了么等公司。

红杉资本的风头开始盖过 IDG。特别是在电商赛道,红杉资本几乎一网打尽,IDG 差不多颗粒无数。

IDG 当然着急,必须要抢占一条新赛道。

这条新赛道就是互联网金融。早在 2011 年,红杉资本内部已经有 “互联网金融” 相关的 PPT。不过,接下来四年,IDG 后来居上。

据腾讯科技 2015 年报道,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红杉资本投资了 20 多家企业,经纬中国投资了 16 家左右,而 IDG 则投了 35 家左右。

此外,IDG 还投资了不少 90 后创业项目,希望能在他们身上发掘出下一代 “BAT”。

孙宇晨,90 后明星人物,携区块链项目回国,与 IDG 一拍即合。

2015 年 3 月,孙宇晨因对于分布式清算网络的贡献而登上 2015 年福布斯中国 30 位 30 岁以下创业者榜单。评委包括红杉资本的沈南鹏、真格基金的徐小平、IDG 的李丰、经纬创投的徐传陞、高原资本的涂鸿川、光速中国的曹大容、线性资本的王淮等。

分布式清算网络,是区块链的核心要点。孙宇晨对这个有贡献,那简直见鬼了。要说贡献,也许就是把数字货币的概念给炒起来了吧。

但不妨碍他入榜。看看评委名单就知道个中缘由了。

IDG 是孙宇晨的金主,红杉资本、真格基金、经纬中国等都是互联网金融的吹鼓手,抬出一个 “符号” 去刺激公众,一本万利。

这点很快被孙宇晨添加到自己的百度百科词条中。

7

2015 年 3 月,孙宇晨入选 “湖畔大学” 第一期名单,且是其中唯一的 90 后。

刚一入选,“马云最年轻的门徒” 就出现在他的百度百科词条里。

以下为孙宇晨口述:

我在 1 月 16 日收到了面试通知,通知 1 月 26 日到杭州面试。

面试在杭州喜来登酒店举行,大堂走廊里挂满了我们 48 人的 20 寸画像。史上最牛商学院阵容的八名校董马云、冯仑、郭广昌、史玉柱、沈国军、钱颖一、蔡洪滨、邵晓锋都出席了。

48 个人被分成了六组,每组八人,由校董分别群面和单面。

……

印象深刻的是冯仑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你现在很年轻,如果未来创业成功,你想做什么?”

我告诉他:“我之所以创业,就是因为认识到企业家是维持这个国家乃至社会转动的根本力量,不仅在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缴纳税收、促进就业,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商业文明。在创业成功之外,我希望能推动商业文明发展、推动企业家精神的培育。”

“商业文明”“企业家精神”,说的多动听呀。可从孙宇晨后来的行为来看,典型的 “两面人”。

识人用人是大佬们的绝技,“湖畔大学” 面试官的眼光也不过尔尔嘛。

但鲜为人知的是,孙宇晨此次入学,背后亦有 IDG 的身影。他曾向腾讯科技坦言,为了促成自己顺利成为湖畔大学首批学员,熊晓鸽(IDG 创始合伙人)曾为他撰写推荐信,这才是他能通过 8 位大咖级校董亲自面试的真正法宝。

呵呵。

当孙宇晨的百度百科词条越写越长时,他就被包装的越来越成功,他的故事越来越神奇,他发行的 “空气币” 的接盘侠也就越来越多。

骗子还是成功者?每个人站的角度不一样,评价自然不同。

但孙宇晨这短短几年,宛如 “手拿菜刀砍电线,一路火花带闪电”。是谁造就了他呢?

这比一味群嘲更值得深思。

参考资料

1。《GQ 人物专访:风口上的孙宇晨》,GQ 智族,何韬等

2。《马云门徒孙宇晨:我是怎么被湖畔大学录取的?》,福布斯中文网

3。《IDG 熊晓鸽 “豪赌” O2O 和互联网金融,下注 35 家公司》,腾讯科技,王潘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44894/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