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燃财经(ID:rancaijing)
作者 / 黎明
编辑 / 阿伦
人们常常谈及 BAT,因为它们是中国最大的三家互联网公司。这不仅体现在规模、市值上,也体现在盈利能力上。
过去十年,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撼动 BAT 三分天下的格局。
京东曾有可能成为那个 “例外”。京东在最巅峰的 2017 年,市值与百度仅相差 6 亿美元,但如今差距再次扩大到近 200 亿美元。“BATJ” 说法不再。
从 2009 年至今,BAT 三家公司的收入规模扩大了 10 倍,并且保持着平均每年近 50% 的速度在增长。利润方面,2018 年,腾讯净利润 787 亿元,阿里 693 亿元,百度是 276 亿元,它们依然是中国最赚钱的互联网公司。
并且,BAT 还在进化,它们不停地寻找和拓展新业务。
据燃财经(ID:rancaijing)统计,2012 年之前,新业务在腾讯、阿里、百度总收入中的占比,都没有超过 10%。如今,这三个数字分别是 25%、14%、20%。其中,腾讯新业务(主要为金融科技、腾讯云等)在 2018 年贡献了 46% 的新增营收,百度新业务(主要为 AI、百度云等)新增营收贡献率则高达 50%。
这意味着,BAT 依然年轻。旧引擎尚未熄火,新引擎已经启动。
这三家公司在近期陆续发布了最新财报。燃财经(ID:rancaijing)通过统计 BAT 过去 10 年的财务数据,试图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过去 10 年 BAT 的江湖格局如何?2、BAT 是否找到了新的增长引擎?3、未来哪些公司能挑战 BAT 的地位?
阿里腾讯格局已定,百度掉队
要了解 BAT 这三家公司,首先要知道它们各自的规模。
按自然年算,2018 年,腾讯的收入是 3127 亿元,阿里是 3453 亿元,百度是 1023 亿元。净利润分别是 787 亿元、693 亿元、276 亿元。从规模来看,百度已经掉队了。BAT 的三军对垒,已经变成 AT 的二元格局。
由于阿里在美股以每年 3 月 31 日作为财年起止点,2018 财年数据只截止到 2018 年 3 月 31 日。为了更能体现数据归属期间,方便对比,在以下的分析中,我们将阿里的数据期间进行调整。比如,2018 财年的数据,将作为 2017 自然年的数据。
腾讯曾是 BAT 的 “老大哥”。
2016 年之前,腾讯的营收规模一直高于阿里和百度,直到 2016 年才被阿里超越。腾讯和阿里都在 2015 年突破了千亿营收大关,百度直到 2018 年才实现这个小目标。
但阿里的增长速度是 BAT 中最快的。
从 2009 年至 2010 年,阿里每年营收增长的速度平均为 58%,腾讯为 43%,百度是 44%。具体到每年,阿里的营收增速大部分时间都在腾讯和百度之上。2015 年是一个关键节点,腾讯和阿里由降转增,百度则继续向下。
从盈利能力来看,腾讯长期保持着优越的盈利能力,已经连续十年保持大规模盈利,在 2017 年突破了 700 亿元的净利润。但阿里增长速度惊人。
2012 年,淘宝商城正式宣布更名为 “天猫”,并开始启用全新 logo。当年双十一,天猫和淘宝总销售额达到 191 亿元,创造纪录。双十一的成功,将阿里带入发展的快车道。2013 年,阿里的净利润规模首次超越腾讯,随后连续四年都在腾讯之上,在盈利能力上对腾讯形成压力。
直到 “王者荣耀” 等网络游戏的成功,才让腾讯再次登上巅峰。2017 年,已经运营两年的手游王者荣耀成为爆款游戏,火遍大江南北,这为腾讯带来巨额营收。腾讯在这一年实现了 979 亿元的游戏收入,并将年度净利润带到了 715 亿元。
2017 年,腾讯股价一路上涨。从年初的不足 200 港元,上涨至年底超过 400 港元。市值更是超过 5000 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五大市值的公司。
相比之下,百度的表现则略显黯淡。2016 年,百度先后遭遇了 “血友病吧事件” 和 “魏则西事件”,并被国家网信办调查组调查,百度在 2016 年 Q3 和 Q4 连续两个月出现营收同比负增长。
百度 2016 年的营收增速仅为 6%,创近十年新低;净利润仅为 116 亿元,相比 2015 年下降 65%。时至今日,百度再也没有达到 2015 年 337 亿元的净利润。
腾讯持续坚挺,阿里后发先至,百度已经掉队。这就是 BAT 当前的格局。
BAT 自我进化
寻找下一代增长引擎
BAT 一直在喊转型,尤以百度和腾讯为甚。2018 年以来,腾讯大肆宣传产业互联网,组建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全力推进 toB 业务。百度则通过 all in AI,想要摆脱对搜索广告业务的极度依赖。
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本质上,腾讯是一家游戏公司,阿里是一家电商平台,百度是一家广告公司。虽然它们一直在努力拓展新业务。
过去十年,游戏业务平均每年为腾讯贡献 48% 的收入,阿里超过 90% 的收入来自电商,而线上营销服务则是百度的营收 “顶梁柱”,2014 年以前,这项业务在百度营收中的占比每年都高达 99%。
但如今情况发生了改变。
2018 年,游戏业务在腾讯营收中的占比降至 33%,与此同时,包含支付和云业务的 “其他” 业务,在营收中的占比提升至 25%。阿里将这个比例提升至 14%,百度则达到了 20%。
如果将观察的时间维度延长至 10 年,我们会发现,新业务在 BAT 营收中的占比在不断提高。BAT 都在努力拓展新业务,并试图影响自身的营收结构。
另外,新业务对 BAT 营收增长的贡献率也在持续提升。
以百度为例,这家公司一度被业内认为错失了移动互联网机遇。在移动互联网兴起时,李彦宏曾放出豪言要砸百亿元 all in O2O,经历了 2016 年的舆论危机后,又全力转型,all in AI。这体现在财报上,2016 年,其他收入占比为 9%,2017 年增加至 14%,2018 年为 20%。
腾讯曾试图发展自营电商,入侵阿里的电商大本营。2012 年和 2013 年,腾讯电商业务分别实现了 44 亿元和 98 亿元的营收,在总收入中占比达 10% 和 16%。但在阿里和京东的激烈竞争下,腾讯选择在 2014 年放弃自营电商业务,以投资入股京东的形式,将电商业务打包给京东。
后来,腾讯以投资的形式在电商领域进行布局,除了京东,还投资了拼多多、唯品会、蘑菇街等电商平台。
在新业务的探索上,腾讯云和支付业务在腾讯体系内的权重提升,这被业内视为腾讯启动新增长引擎的标志。
2018 年 Q3,腾讯首次披露了腾讯云的收入数据,百度也在 Q4 财报中将百度云的数据进行公开。2018 年,阿里云营收规模达 213.6 亿元,腾讯云为 91 亿元,百度云 2018 年 Q4 营收 11 亿元。
在互联网下半场,BAT 围绕云计算,将开启新一轮军备竞赛。
市值 4000 亿美金 + 净利润 600 亿人民币
BAT 这三家公司,分别成立在 2000 年左右,是中国互联网上半场的胜出者。
2009-2018 年,腾讯的股价从 30 港元,涨到 314 港元,翻了 10 倍。百度的股价从 41 美元涨到 159 美元,翻了近 4 倍。
截至本周五收盘,腾讯、阿里、百度的市值分别为 4428 亿美元、4569 亿美元、583 亿美元,BAT 依然是中国市值最高的三家互联网公司。而腾讯和阿里是中国唯一两个市值过 4000 亿美元的互联网公司。
从 2009 年开启的十年移动互联网浪潮,诞生了 TMD(今日头条、美团、滴滴)。今日头条被视为 BAT 的潜在竞争者。
从左到右分别是:王兴、张一鸣、程维
在短视频领域,今日头条和腾讯发起了 “头腾大战”;在社交领域,今日头条推出多闪,进攻腾讯社交大本营,但在产品上线当天其分享链接就被微信屏蔽;在信息流领域,今日头条和百度存在直接竞争,另外传言今日头条正在测试搜索。
有媒体报道,今日头条 2018 年营收在 500 亿元人民币至 550 亿元人民币之间,其上一轮融资时的估值据称约为 750 亿美元,且预计 2019 年底至 2020 年初通过 IPO 登陆资本市场。不过,这些数据目前为止还未被完全证实。
另一个快速崛起的独角兽是拼多多。拼多多只用了三年时间,就达到了传统电商需要八年甚至十年才能达到的体量。这对京东造成威胁,并让阿里感到紧张。拼多多的最新市值是 270 亿美元。
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绕过 BAT。TMD 这三家独角兽中,只有今日头条是另起炉灶。美团和滴滴已经站队 BAT,都接受了投资,其中腾讯是美团的第一大机构股东。
另外,腾讯在财报中披露,过去几年它已经累计投资了超过 700 家公司,其中有 100 家成为独角兽(估值超过 10 亿美元),60 多家已经上市。
但越来越多的独角兽在上市时提及巨头风险。美团点评、拼多多、搜狗、蘑菇街、同程艺龙,这些创业明星公司接受了腾讯不同比例的投资,并先后 IPO,但都在招股书中将腾讯列为风险因素。
“如果我们不能维持与腾讯的关系,可能会对我们的业务和运营结果产生重大而不利的影响。” 类似的表述出现在上述公司招股书中。
摆在新兴独角兽面前的另一个难题是,如何摆脱移动互联网浪潮中铺设的补贴陷阱,从亏损走向盈利。
2009 年,阿里亏损 8 亿元,2010 年,阿里首次扭亏为盈,录得 12 亿元的净利润。随后净利润水涨船高,彻底告别亏损。而腾讯和百度在过去十年,一直都是盈利的。
但不论是已经上市的美团,还是尚未转型成功的滴滴,亦或是快速扩张的拼多多,依然处于巨额亏损中。2018 年,美团净亏损 85 亿元,滴滴是 109 亿元,拼多多为 35 亿元。
有投资人说,这个世界不止 BAT,未来依然存在广泛的创业和弯道超车的机会。但就目前而言,腾讯和阿里的地位异常稳固,AT 格局在短期内难以改变。
新兴巨头想要取代百度、和 AT 相提并论?从财务指标角度而言,市值 4000 亿美金,净利润 600 亿人民币,这是腾讯和阿里设下的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