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成本 20000,他们却赚了 2 个亿,电影史上的摩托变路虎

成本 20000,他们却赚了 2 个亿,电影史上的摩托变路虎

“搏一搏单车变摩托,赌一赌摩托变路虎。”

在新人辈出的电影界,从来不乏以小博大的低成本电影。

他们拍摄伪纪录片控制成本、利用病毒营销炒作话题、参加电影节 “农村包围城市”,玩的就是四两拨千斤。

前有《女巫布莱尔》6 万美刀狂赚 2.49 亿,后有《鬼影实录》1.5 万换来 12866 倍的票房回报。

国内也有某部低成本恐怖片,尝试玩伪纪录片却因技术原因撤档的案例。

那么今天我就跟大家聊一聊那些以小博大的低成本电影,看看它们到底如何点石成金。

PS:本榜单按照回报率依次递增排名。

9

《洛奇》

成本:100 万

票房:2.25 亿

回报率:225 倍

戏里戏外,洛奇的故事都是一段传奇。

戏里,出身无名的落魄拳手,凭借自身的努力一步步走向拳坛巅峰。

戏外,史泰龙辗转 500 家公司,被拒绝 1885 次。最后联美公司留下了《洛奇》的剧本。史泰龙以低片酬为交换,得到了主演的位置。

之后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洛奇》以 100 万的投资狂揽 2.25 亿,成为了 76 年年度票房冠军,拿下三座奥斯卡小金人。

这样一部从宣发到制作都没有任何骚操作的商业电影,能够获得如此惊人的票房成绩,我觉得只能用单田芳老师的一句话解释了:

“时也运也命也。”

8

《活死人之夜》

成本:11.4 万

票房:3000 万

回报率:263 倍

《活死人之夜》是 “丧尸片祖师爷” 乔治・A・罗梅罗的银幕首秀,是重新定义恐怖片的影史丰碑。

听上去是不是挺牛 X?但其实《活死人之夜》开拍初期,启动资金只有 6000 美元,20 个人才凑齐 11.4 万。

剧组几乎将所有的投资,都花在了修复高潮戏中的小屋上。

血是巧克力糖浆,吃的 “人肉” 其实就是烤熟的火腿和下水,连衣服都是二手市场淘来的。

所谓的 “丧尸” 都被画成了皮肤惨白、眼圈深黑的样子,连片腐肉都没有……

男主角被设定为黑人,也只是因为当时的黑人演员片酬较低。

对于身经百战的恐怖片老司机(比如我)而言,《活死人之夜》简直太小清新了。

不过,抛开年代谈尺度都是耍流氓。本片放在当时还是非常吓人的。而且 68 年也没有分级制度,携家带口一起来看的不在少数。

结果首映当晚电影院丧尸出笼,惨叫声、哭声、咒骂声此起彼伏。

在口碑安利下,这部重新定义了丧尸片的《活死人之夜》卖出了 3000 万的票房。

直到现在,丧尸片依旧在沿用《活死人之夜》的关键设定。

7

《杀手悲歌》

成本:7000 美元

票房:200 万

回报率:285 倍

提起罗伯特・罗德里格兹,想必各位影迷都不陌生。

《杀出个黎明》、《罪恶之城》、《恐怖星球》、《弯刀》,他的电影几乎都是低成本 B 级片,却比 A 级大片更有快感。

“罗式抠预算大法” 在业界也是出了名的,他甚至还为此出过一本书,叫做《剧组没了照样拍》。

一个最经典的例子:他在拍长片处女作 ——《杀手悲歌》时只有 7000 美元预算,这点钱还是罗德里格兹参加实验药物测试换来的钱。

经费不够,脑洞来凑。

为了把枪战拍的好看,他会从不同角度拍摄同一次开枪的镜头,再接弹壳哗哗落地的镜头制造出枪林弹雨的感觉。

枪战镜头中出现的爆竹,其实就是避孕套 + 假血 + 举重腰带的组合。

正是靠着这些点石成金的骚操作,加上罗德里格兹 B 级趣味浓郁的暴力美学与黑色幽默,《杀手悲歌》用 7000 美元换来了 200 万票房。

罗德里格兹也从此声名鹊起。

6

《大号的我》

成本:6.5 万

票房:2200 万

回报率:341 倍

没错,这是一部 “有味道” 的电影,只不过不是你想的那种味道,而是油炸快餐的致命香气。

2004 年,美国肥胖人口爆炸性增长,独立电影人 —— 摩根・史柏路克认为这都是快餐的锅。

他将自己当做小白鼠,一日三餐只吃麦当劳。结果一个月下来体重飞涨 30 磅、血压飚升、精神倦怠、呼吸闷滞、再也不能一夜七次。

影片在以最直观、粗暴的方式展现垃圾食品危害的同时,也揭露了美式快餐巨头为了盈利不择手段的产业真相。

本片不仅拿到了当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的提名,还逼得麦当劳暂时撤下了他们的巨无霸套餐,票房更是达到了 2200 万。

《大号的我》的续集 ——《大号的我 2:超鸡》本定于今年上映,史柏路克再次拿快餐行业开刀,YouTube 甚至已经买下了本片的发行权。

谁知史柏路克在去年爆出性侵丑闻,这下连圣丹斯都去不成了。

5

《疯狂的麦克斯》

成本:26 万

票房:一个亿

回报率:384 倍

如果你是《疯狂的麦克斯 4》入的坑,强烈不建议你看这部源起之作。

拍摄这部电影时,乔治・米勒还是个拿手术刀的医生。副导演则是个暑期电影学校的菜鸟新手,只制作过一些纪录短片。

影片的大部分场景都是在空旷的道路上,进行一点都不 “疯狂” 的追逐。

观众熟知的黄沙漫天、引擎轰鸣、金属碰撞的废土末世还没完全展开。

而影片之所以能够单车变摩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赶上了 “改革开放” 的春风。

70 年代初期澳洲电影审查刚刚放宽,这样一部由美国硬汉主演的 B 级动作片更是打破了澳洲电影被文艺片垄断的现状。

384 倍的票房回报一举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一直保持了 20 年。

后来,一个来自布莱尔镇的女巫实在看不下去了,脸都没露就把麦克斯赶下了驾驶座。

4

《橡皮头》

成本:1 万

票房:700 万

回报率:700 倍

本片是《穆赫兰道》导演 —— 大卫・林奇的长片处女作,也是他第一部得以公映的电影。

影片的成本虽然只有一万美刀,但这一万美刀对于当时的林奇来说并不是小数目。

他一边拍片一边送报纸,就连拍摄场地都是美国电影学院提供的。

由于资金链不稳定,影片拍摄甚至一度中断,最后还是靠着发小夫妇的资助,以及主演妻子端盘子挣的钱才得以继续。

本片用时 6 年多才完成拍摄,林奇那阴郁、压抑、恐怖、诡异、非理性、表现主义的作者个性,在影片上映后得到了广泛认可。

在贵人扶持下,《橡皮头》成为了一部现象级别的 “午夜场电影”,有些影院甚至一放就是 3 年。

同时,本片也赶上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午夜场电影的崛起,赚了个盆满钵满。

3

《女巫布莱尔》

成本:6 万

票房:2.49 亿

回报率:4150 倍

伪纪录片的开山鼻祖,讲述了三个大学生组团作死,在丛林中寻找传说中的 “女巫布莱尔”,排队领盒饭的故事。

今天来看,《女巫布莱尔》至少开创了两个先河:

一.以成本更低廉的纪录片形式拍摄恐怖片。

二.利用病毒营销炒作都市传说,用流量带动票房。

比如影片的官网全部由假新闻和假纪录片伪装而成、剧组坚称片中的故事绝非虚构。

他们还在街头贴发寻人启事、请来水军和群演将主演和观众骗的团团转。

最绝的是,影片立项的第一年中,演职员表中三位主演的状态都显示:“失踪,推定死亡。”

这要是在横店,这三位主演起码也要给几万的红包……

1999 年,“病毒营销”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很陌生,许多信以为真的观众纷纷中招,结果到了电影院连个鬼影都没看到。

2

《诅咒》

成本:218 美元

票房:120 万

回报率:5504 倍

《诅咒》是导演乔纳森・考埃特的自传电影。

素材是现成的,全部来自导演乔纳森从小到大,跨越 20 年的生活录像、照片、答录机语音。

剪辑没花钱,用的是 Mac 自带的剪辑软件。演员、编剧、导演、制片、主演都是乔纳森一人。

然而,正是这样一部寒酸到不行的低成本电影,却因为写实拉近了和观众的距离。

每一幕家庭悲剧都赤裸裸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有着直击人心的感染力。

加上圣丹斯和戛纳电影节的双重曝光,影片靠着口碑一路卖到了 120 万。

1

《鬼影实录》

成本:1.5 万

票房:1.93 亿

回报率:12866 倍

《女巫布莱尔》实现了 “摩托变路虎”,而《鬼影实录》则让 “路虎变航母”。

1.5 万的成本比《女巫布莱尔》还要粗制滥造,全程几乎都是监控摄像头的录像和 DV 视频拼凑而成。

没有音乐没有音效、没有大牌没有布景,写实到没有任何艺术加工,就只是记录了一对夫妇与鬼共眠的七天七夜。

影片在 2007 年就已经完成了,紧接着剧组就开始带着《鬼影实录》转战一些名气不大的 Cult 电影节,最终得到了斯皮尔伯格的垂青。

这招 “农村包围城市” 果然凑效,派拉蒙买下了本片的本土放映权。经过两年的病毒营销和口碑发酵才在 2009 年上映。

之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鬼影实录》以 1.5 万的成本在全球狂澜 1.93 亿,成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恐怖 IP,如今已经出到了第五部。

除了上述提到的几部之外,还有许多以小博大的经典案例。

比如李小龙的《龙争虎斗》曾以 85 万换来了 9000 万的票房。

“冰点喜剧”《大人物拿破仑》,40 万卖出了 4600 万。

《美国风情画》、《空中小姐》、《怪兽》、《疯狂店员》、《两杆大烟枪》、《追随》等等经典低成本电影要么是票房黑马,要么就是口碑爆炸。

最后考考大家,有一部 1972 年的低成本电影,成本仅 2.25 万美刀,传闻赚了 6 个亿,回报率高达 26666 倍,你知道是什么电影嘛?

来源:电影幕后故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3517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