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万字的《流感下的北京中年》让人唏嘘不已。
这篇白描的长文,纪录的是作者岳父从感染一种未知流感到治疗以及不幸逝世的经历,虽说案例比较特殊,却有着太多东西引发了共鸣,引起了思考。
一
在为作者家人的不幸感到惋惜的同时,很多人可能会不自觉的问一个问题:如果这事发生我身边,怎么办?
是的,一个看似光鲜的中产家庭,作者炒股炒币,收入是全家人的两倍,但在一场突如其来的流感面前,是那么的脆弱和无力。
有不少推荐买保险的,但在这个案例中其实并不适合,原因葛巾在知乎上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主要有两点:
一是这位岳父有乙肝携带病史15余年,基本上是买不上重疾险和医疗险的;
二是99%的保险都不能解决此文中出现的这种在ICU里一天花两万的情况。
如果真要做点什么预防的话,每年提醒家人孩子打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几十块钱的事,却可以降低不少风险。
二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治疗中,病人所遭受的痛苦,是旁人难以想象的。
文中说,很多用了人工肺(ECMO)治疗的病人,清醒之后会暴打家人,因为实在是太痛苦了。
其实,说句不中听的,像后期的那种情况,如何优雅地跨越生命的终点,可能更为重要。
去年有一本畅销书,叫做《Being Mortal》,翻译过来就是《最好的告别》,还有一个身患肺癌的医生记录余生和反思医疗的书《当呼吸化为空气》,都很好地探讨了如何更好地面对疾病和死亡的问题。
当然,这种事情,说来容易,真正发生谁也不知道会怎样抉择。
《最好的告别》中讲了一个例子,一位叫做拉扎罗夫的行政官看着妻子在癌症晚期全身插满管子、戴着呼吸机躺在ICU的时候,他对他儿子说绝不想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他的身上。然而,几年后当他患上一种转移性的前列腺癌时,却让医生千万不要放弃他,只要有任何机会,都要让他尝试。
生死之间,没有几个人能从容面对,但是时候认真思考一下衰老和死亡了。
三
四五年前,我一个同事,因为中暑,在ICU躺了两个月之后,同样也是用尽了各种办法,包括一种血液滤过的装置,但最后他还还是走了,32岁。
当时我的反应和文章中的一样,怎么中暑/感冒也会死人?
当然,现在我已经知道,中暑中的严重者,也就是热射病,其死亡率高达60%,而全球每年有多达65万人死于与季节性流感相关的呼吸系统疾病。
我发现,文章中提到的那位岳父和我的同事,都是有基础疾病的,这可能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和同事一起中暑的有好几位,还有比他更严重的,却因为身体底子好没有什么基础疾病,所以救了过来。
关于那位岳父的乙肝病毒携带,还想多说两句。
中国有1.2亿乙肝病毒携带着,这还是保守估计,像我小时候所在的农村,打针的是一个兽医,针头也不是一次性的,用开水煮一煮甚至冲一下就给下一个用了,所以基本上一感染就是一片。
这些感染者携带者,很多是讳莫如深的,别说治疗,体检都不去,深怕别人知道,那位岳父就是15年一直没有治疗,已经造成了肝损伤了。
所以,健身比养生重要,去医院体检治疗比百度百科甚至放弃治疗要好。
四
桑夏君给我说,她觉得那篇文章的作者能够通过那么多朋友在北京和东北老家协调那么多医院,说明还是有点“关系”的,至少在东北老家那边是这样。
女孩子的观察总是比较仔细。
知乎上之前曾有一个很热门的问题,大致是讨论为什么公务员工资那么低,还有那么多人挤破脑袋想去。
其实很简单,因为所谓“关系”。
这种“关系”,可以在孩子需要上学的时候托人情,可以在自己和家人需要住院治疗的时候托人情,简言之,可以办事。
就算自己不直接认识,在在体制的圈子里,总知道找谁,或者通过“关系”的“关系”托到人,这种资源优势,很多时候不是出去了多赚的那点钱可以比拟的。
很无奈,却是事实。
但是,不管有没有这种“关系”,都要对所在城市的医疗资源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具备一定的医疗常识,包括预防和急救等,关键时刻能救命。
五
在文章中,作者很懊恼,因为他原本有机会制止这一切。
在他岳父要在大冬天开窗通风,并且光着膀子吹了半小时之时,他本有机会制止的,但他没有,因为家里并不是谁挣钱多就说了算,而是谁脾气大谁说了算。
脾气大,年龄大,就说了算,就算你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甚至全家,就算知道他们完全是错的,你还是得听着。
他们让你今年必须找个女朋友,他们让你要嫁给你完全不喜欢只是他们觉得很合适的人,你都得听着,可能因为习惯,可能因为是尊老,也可能是因为他们脾气大——你不听话我就去死。
其实,很多时候,一味的顺从、妥协和逃避并不是意味着孝顺和政治正确,也可能是一种不愿意负责的表现。
能力越强,责任越大,该做的选择,该负的责任,就要勇敢站出来。
六
略沉重。
希望大家都度过一个愉快平安的春节。
对了,现在依然是流感高发期,在每年这场最大的人口迁徙中,给你和你的家人戴好口罩吧。
来源:望月的博客 WeChat ID:wangyueblogg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