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软银这家公司,可以说是非常不爱国了

软银这家公司,可以说是非常不爱国了

从投资圈资深人士到喜欢看朋友圈谣言的吃瓜群众,没有人不知道软银这家大名鼎鼎的公司。

“一家日本公司控制了人人网,窃取中国大学生资料……”“一家日本公司控制了新浪网,引导中国舆论……”、“一家日本公司控制了阿里巴巴,摧毁中经济……”、“一家日本公司……”

在坊间这些喜闻乐见的谣言里,十有八九 “一家日本公司” 指的就是软银,好像搞得日本只有软银一家公司。

但这样的谣言可真是冤枉这家公司了,因为在软银作为一家日本公司,不止不反华而且甚至十分 “抗日”。

直观的来说,软银作为一家投资公司,在互联网时代投了雅虎,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投资了阿里巴巴,在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收购了 ARM 和波士顿动力 —— 手握过去 30 年最强的投资组合,同期的日本经济却完美错过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

作为一家日本公司,软银可以说是非常不爱日本国了。

赚本国的钱和投资他国的未来

和所有伟大公司的创始人一样,孙正义有一个励志的故事:1979 年在美国伯克利分校在读的孙正义,把自己发明的翻译软件卖给了夏普赚取了 1 亿日元。之后又创立贸易公司开始将日本的过气电子游戏卖给没见过世面的美国人。

1981 年回到日本后,由于公司的主要业务依然是 “倒卖软件”,所以更名为 SoftBank(软件银行),软银这个名字正式出现。

但在随后的几年里,软件分销不再是软银的主业,合作开发路由器和通信相关的软件并销售给运营商和企业主成为了软银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

到 1994 年,软银 IPO(首次公开募股,即上市)。记住这个时间点 —— 在软银开始大举对外投资之前、在软银开始鼓励科技创新之前、在软银引入雅虎日本之前、在软银成为今天我们认知的软银之前。它就作为一家传统的电信设备、软件开发商登上了日本的二级资本市场。

也是从这个时间点开始,软银开始拆分实业和投资业务 —— 实业赚本国现在的钱,投资赚他国未来的钱。

抛开软银在国外投资的那些奇迹,我们来看看它在日本国内的几次大动作:

1996 年,投资雅虎,代理运营日本雅虎,进军门户和出版行业。
2000 年,收购破产的青空银行,进军金融行业。(后来又退出了)
2004 年,收购福冈大荣鹰棒球队,进军体育行业。
2006 年,成立 BB Mobile,收购沃达丰日本,进军移动运营商。同年,收购日本最大的博彩网站。

咦…… 这个和大家所认知的炫酷炸天的科技投行印象不符,经营的都是一些一点都不性感的传统现金牛啊?

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和即将来临的 AI 时代,软银的 “反日倾向” 更加明显。在软银官方的大事记上我们可以看到,软银近年来的每一个大动作基本都和日本没有什么关系:

比如投资印度版阿里巴巴;比如投资 Uber 在东南亚所有的竞争对手(包括滴滴,不含日本本土);比如投资芬兰游戏公司 Supercell;比如在沙特建立新能源公司……

再比如收购 ARM、参股 NVIDIA、买下波士顿动力这一连串的三个动作被阴谋论者称为 “买下未来”。

除此之外,特朗普一上台,孙正义就承诺了要给美国带去 500 亿投资。紧接着,又促成了 ARM 新研发基地在中国深圳的落地。

显然,在软银的眼里,日本应该是没有未来了。

这么看起来,软银这家公司不爱(日本)国的说法似乎可以坐实了。

日本 “时差” 的尴尬

单就投资来说,软银的投资组合好的令所有投资人羡慕。那么为什么软银或孙正义的睿智眼光无法放在日本本土呢?这真的是因为软银是一家 “不爱国” 的公司么?

连续 10 年报道软银的日经记者大西孝弘曾说:“孙正义 90% 的时间在思考未来,10% 的时间在思考现在。”

而孙正义那 10% 思考当下的时间,恐怕全是用在日本本土身上了。

在软银自身和外界对其投资策略的分析中,最核心的一条投资理论是时光机投资法:在科技、通信、互联网等产业中,欧美市场发展快,如果一个新产品或新模式如果在那边火了。那么接下来在亚洲也会火,只要去投相同的东西就一定能赚钱。

但对于时光机投资法来说,时差要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 —— 差距太大的市场不具备新产品推广的市场基础,容易成为先烈;差距太小的市场不足以让获投企业产生足够的先发优势,和直接下场肉搏没什么区别。

按软银自身的成功经验来说,这个时差以 5~10 年为宜。

在 2000 年,这个与美国有 10 年时差的地方是中国;在 2015 年,这个与美国有 10 年时差的地方是印度。

但日本,作为一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 2010 年前始终以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姿态示人的国家,至少在民用科技领域上几乎和美国是没有什么时差的。

验证时光机投资法这一弊端的最好例证,恰好就是被大家所所熟知的软银・阿里巴巴投资案。

为什么软银能在中国投到阿里巴巴,但在日本本土,电商只是其子公司日本雅虎旗下的一小块业务?

因为在 1995 年,美国电商之王亚马逊和 eBay(前身)同时上线,而到了 1997 年,日本本土电商品牌乐天就已经出现了,时差只有两年。亚马逊也于 2000 年加入战局,日本雅虎、乐天和日本亚马逊在日本电商市场三分天下的格局从那会儿就已经定了。

而中国,直到软银投资阿里巴巴的 2000 年,整个电子商务市场还是一片空白。怀揣梦想的中年创业者马云还因为不被人理解而四处吃闭门羹。到了 2003 年软银续投淘宝的时候,大多数中国人还不知道网购是什么。

再比如以 Facebook / 实名社交网站这个品类为例,日本本土社交网站 Mixi 与 Facebook 同时在 2003 年 2 月上线。软银在日本切入这个品类的方式是于 2007 年代理运营了 MySpace 日本,但转过年去 Twitter 就官方进入了日本,Facebook 也在 2012 年加入战局。

在中国,软银于 2008 年投资了人人网(校内 / 千橡国际),尽管人人网此时已被遗忘。但在中国第一次举办奥运会的那一年,人人网是国内唯一像样的社交网站。

也因此直到 2016 年,这个中国投资人听到创业方向是社交都会一脸怜悯的年代,软银仍然没有放弃投资 Facebook 的中国版本。

投资行不通,自己干也不行么?

投资了那么多海外高科技企业,就算是同样的投资策略不行,至少在亲自下场的领域总能有点起色吧?

emmm…… 日本在某些方面还是很创新的,比如说共享单车这个东西 2012 年开始就有了。虽然不是软银搞的,是软银的竞争对手 ——docomo。

然而,经过 5 年的不懈努力,整个大东京的共享单车投放量达到了 2500 辆!是的,没有少一个 “万” 字,就是 2500 辆。

甚至于在 ofo 和摩拜相继登陆日本之前,一向 “docomo 做什么我做什么” 的软银都没打算跟进共享单车这个领域,理由太简单了 —— 我一个电信运营商,天天闷声发大财,怎么就要去做租自行车这么个没油水的生意了。

加拉帕戈斯其实是在南美大陆一千余公里外上的厄瓜多尔群岛,因为与所有大陆隔绝,群岛上直到近代都保留了独特而自成体系的生物链 ——177 年前,达尔文坐海洋考察船到访的时候激发了灵感创作出了《进化论》。

一百多年后,加拉帕戈斯化被用于专门形容日本产品 —— 游离于欧美和亚洲市场之外,自成体系演进的技术和产品道路,达成一种在海外毫无竞争力和普适性的岛内最优。

至今仍然在大规模生产翻盖机和非智能机的通信业是加拉帕戈斯化的代表行业,而在这个行业中分一杯羹的软银并非日本行业的颠覆者,而是这一现象的既得利益者之一。

软银在日本国内经营(非投资)的业务,基本都是出版、通信、金融、保险这种重资产行业,每一个都是加拉帕戈斯化的重灾区。

即便是自诩 “创新” 的软银,在创新之前也不得不思考 “是不是在格自己命” 的问题。比如 “软银第一个引入 iPhone” 的故事大家都听过,但为什么软银会引进呢?难道作为老牌电信运营商的 docomo 和 KDDI 真的不能理解触屏时代的来临么?

当然不是了,是因为 iPhone 不支持 Flica 付款(NFC),而 docomo 凭借和索尼的合作早在功能机时代,就垄断了日本的移动支付。你要让 docomo 引进初代 iPhone 差不多就和让马化腾把微信支付送给支付宝一样。但对于在移动支付领域没有 “优势” 的软银来说,自然就没有这样的包袱。

中国移动倒是喜滋滋的在 2013 年引入了苹果合约机并大规模进行终端补贴,后果大家也看到了:虽然依然很赚钱,但如愿以偿被管道化,各项内容业务推不起来。

换一个软银自己有金流的本土业务,软银也就不那么愿意去做创新者了。这可以说是实业 + 投资者双重身份的软弱性了 —— 既想稳当的赚钱又想翻倍的赚钱,哪有那么多好事儿。

这个困局,在逐渐崛起的 BAT 投资里自然也是有的,比如这种:

本周知名投资人朱啸虎和腾讯 CEO 马化腾朋友圈吵架之后 2 小时,朱啸虎转出一个和腾讯合投的项目。小电:“我是谁?我在哪?谁在打我?我怎么站队?”

所以,不要再转什么《可怕,这家中国企业被日本控制!》,要说软银耽误了哪国经济,那肯定是日本呀。

毕竟作为一家投资公司,把最多的钱和最好的判断,都留给中美了。

来源:品玩网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28284/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