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与噪声001:当未来AI离我们每个人的隐私越来越近之后,
恋爱/约会类社交APP应该也能有一轮革命性升级的空间。
现在的社交APP,自从10多年前的陌陌以来,没有明显本质变化:
你填资料,传照片,你根据这些来互点喜欢或不喜欢匹配
AI后时代的社交APP,比如可以有一种“介绍对象大模型”:
你把AI当做专门介绍对象的私人助手,
把“我是怎么样的”和“希望对方是怎么样的”日积月累地和AI聊。
这个AI像是对所有用户都知根知底的树洞,
能在保护大家隐私的情况下做黑盒分析、匹配(无需资料公开),
然后告诉你,经过它的思考,推荐新对象给你,并且告诉你为啥互相合适。
甚至,如果和推荐的对象进一步认识了,你可以给AI反馈,帮助它未来给你做更合适的匹配。
用过陌陌探探积目、她说、Tinder、Bumble、Hinge这些的应该都有体会,
APP平台给你推荐的对象,你基本感受不到跟纯随机有什么明显区别,
在匹配中,照片的作用也远大于其他资料的总和。
原因是平台不够了解你,也不够了解你的需求,所以更无从下手分析。
像是生活习惯,饮食作息,喜欢讨厌,三观等等,信息填得越多,反而感觉越尴尬担忧,
你并不想把太多信息公开在这些平台上,就算填了,人也未必认真看,甚至起到反作用。
导致匹配后续,进一步认识的过程和结果,负反馈总是占了太多数,让人感觉累。
但跟你的私人AI助手聊这些,就没有尴尬顾虑了,
而且是聊得越多越深入,哪怕是很微不足道的想法、自身情况和喜好诉求,甚至是不为外人道的小癖好,
AI是真的会把你说的每一条都纳入到后台的分析、权衡匹配中去。
在这个体系里的每个人,也会从互相卷一些标准化维度、《单向度的人》的游戏,
变成更追求一个个更立体活生生的人之间化学反应的匹配。
如果你平时ChatGPT用得比较多,可能会知道,当你打开“参考所有历史记忆”功能的时候,
ChatGPT为了演示效果,会自动生成一个对话,代你发这么一句话:
“Describe me based on all our chats – make it catchy!”
(根据我们所有的聊天来形容我——要有趣一点!)
应该都能从它回复里感受到,ChatGPT对你个人的记忆了解分析,效果是超预期的。
通用场景AI尚且能这种效果,何况是一个专门介绍对象的AI。
你用这样的“介绍对象大模型”APP,
用一个月,和用一年,或者更久后,
这个APP对你的了解,会有不断滚雪球似的巨大差别,并产生相应护城河。
而传统社交APP,你用到一个月的时候,
能填、想填的有限资料基本都填了,
即使用到两年三年,这些资料也不会有太大变化。
这是很容易想象的本质区别。
我2012~2019年做了7年的社交产品创业,
期间一直想实现类似这种基于数据的匹配,
但当时行业没有像今天这样的语言大模型技术,
去这样解决用户数据收集和隐私、意愿动机间的矛盾,
后来我暂时没再创业了,但现在看到新技术给这件事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还是希望它能发生,所以抛砖引玉发出来,看看能否对有相关兴趣的人有一些启发。